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曹操出行:聚合平台的“打工人”
作者 | 刘致呈 最近,网约车行业大事不断。 先是占据市场70%+份额的老大滴滴,拿出真金白银进行补贴。后是在嘀嗒出行,如祺出行上市后,行业老三曹操出行已经无限接近上市。 近日,中国证监会国际合作司发布公告,正式批准曹操出行有限公司境外发行上市的备案申请。发行不超过1.92亿股普通股,并在中国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 这似乎预示着,网约车行业似乎烽烟又起。 流量自给:曹操出行们的难题 根据曹操出行最新的招股书显示,出行服务、车辆租赁和车辆销售是曹操出行的主营业务。 其中,出行服务是曹操出行的核心业务,相关收入占总收入超过90%。 2021年至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曹操出行的收入分别为71.53亿元、76.31亿元、106.68亿元及61.60亿元, 上述时段内曹操出行的经营亏损分别为28.01亿元、18.66亿元、15.75亿元及5.07亿元,亏损幅度逐渐收窄。 毛利方面,在2024年上半年进一步提升至7%至4.28亿元。 可以看到,公司的营收稳健增长,但盈利依然承压,这背后,是对流量入口的依赖。 招股书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来自聚合平台GTV快速提升,占其总量分别为43.8%、49.9%、73.2%和82.6%;同期,通过聚合平台获取的订单占其总订单量分别为43.6%、51.4%、74.1%和83.1%。 可以看到,曹操出行通过接入各种聚合平台,实现了订单规模的迅速提升,但是GTV占比超过八成也使得公司面临更大的市场波动和不确定性。 管理层也意识到这个问题,表示“我们依赖第三方聚合平台处理大量订单。如果聚合平台行业进行整合,我们可能因议价能力有限而不得不接受不利条款”。 流量入口在互联网时代就是命根子,可以小,但是必须得有,从曹操出行营收的增速和利润的改善我们可以粗暴的认为,离开了聚合平台,公司似乎寸步难行。 而也正是因为此,聚合平台对曹操出行们一点也没有手软。 招股书显示,通过聚合平台获取订单,曹操出行还需额外付出与聚合平台合作所带来的佣金成本。 曹操出行的销售及营销开支由2022年的6.39亿元,增长30.8%至2023年的8.36亿元。 而成本大幅增长的原因,则主要是由于向第三方聚合平台支付的佣金由2022年的3.22亿元增加至2023年的6.67亿元,这代表公司的议价能力不强。 如果这还不够具象的话,可以看看没有流量话语权的游戏公司是如何被平台剥削的。 简单来说,就是像华为,OPPO,VIVO等主机厂商组成的硬核联盟,会对游戏开发商收取高达50%的渠道分成费用,没错,只要玩家充100元钱,就要交50元给渠道方。 多年来有不满也只能嘴上说说,只有腾讯敢于“顶风作案”,原因为何?因为腾讯有自己的宣发渠道,微信能够连接一切,也能分发一切。 但是其他的游戏厂商就没这个能力,只能默默忍受被“剥削”的命运。 虽然处于不同的行业,但是对于流量的依赖是一样的,倘若将来聚合平台坐地起价,曹操出行该怎么办? 无独有偶,去年和曹操出行前后脚提交招股书的同行盛威时代,也有这个问题。 相比曹操出行,作为一家区域性的公司,盛威的体量不大,但是财务数据的走势却十分的相似。 21年至24年H1,报告期内亏损分别为5.87亿元、4.99亿元、4.82亿元、2.85亿元,3年半累计亏损18.5亿元。 营业收入分别为5.5亿元、8.16亿元、12.1亿元、7.26亿元。 也是营收增长亏损收窄,于此同时,公司通过聚合平台高德产生的GTV分别占网约车服务业务总GTV的95.3%、92.9%、89.5%及93.4%。 那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和游戏行业的腾讯类似,除了行业第一的滴滴有能力绕开平台,由T3出行,曹操出行开始,不得不依靠聚合平台,任由平台方“定价”。 当然了,自创平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时候可能还不如交给这些聚合平台来的划算,只不过,要是这些作为入口的超级APP也想下场玩玩,事情就不一样了。 今年3月,美团打车发布海报,大规模招聘司机,疑似开始重启自营业务;华为推出了众测版打车应用“Petal出行”,在北京、深圳、南京、杭州四座城市开放…… 虽然关于网约车的战争早就随着滴滴的胜利结束了,但是互联网这个东西一直没有什么“边界感”,只要有流量,万物万事都能做,巨头们想要增长,就需要一个够大的市场。 而且使用逻辑也足够顺畅,以美团为例,在美团上搜索吃喝玩乐的地方,确定目的地后,就可以直接在美团上约车,整个操作实现了闭环,简单省事,用户体验感好。 因此在这种区域性网约车和用户体验更好的双重推动下,消费者一旦改变网约车使用习惯,对于整个网约车市场来说,整个行业格局就有可能重塑。 当然,大厂的精力也是有限的,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可能无限的扩张。 只不过这背后映射出的是被人握住命运的无力感,没有自来流量的曹操出行们注定只能当个“打工仔”的角色,赚些“小钱”。 而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洪流之下,这近在眼前的“小钱”,其实也没有那么容易赚到兜里。 无人驾驶:烧钱陷阱or弯道超车? 这么说是因为在可见的未来,网约车平台面临无人驾驶的冲击时,是需要付出成本的。 具体来看,网约车一直以来依靠的就是对乘客订单的分发,然后交由司机完成。 但是在近几年无人驾驶取得长足进步之后,这一模式似乎会把司机这个环节刨除出去,抛开社会问题,作为出行行业的一员,如何跟上时代的脚步很重要。 拿曹操出行来看,在招股书中,募集资金的用途有这么几项:在未来三年将用于提升并推出定制车、改进车服解决方案和服务质量、扩大地理覆盖范围、提升技术及投资自动驾驶、以及偿还借款和补充营运资金等方面。 可以看到,除了加强自己定制车的优势,扩大经营之外,李书福的曹操出行很适时的意识到要“提升技术及投资自动驾驶”。 这是弯道超车的机会,也是不得不跟的“带刺玫瑰”。 众所周知曹操出行是传统车企吉利孵化的一家网约车平台企业,虽然在流量入口上天然就有缺陷,但是和流量相比,智驾方面又要稍强一些。 尽管吉利的智驾能力和头部相比还有差距,但新能源汽车时代,车企通过消费者在终端的使用,能够收集到的数据足够的多,样本也足够的大,离无人驾驶也就更近一些。 比如在政策条件更为宽松的美国,特斯拉和谷歌的Waymo走在前列,一个是纯粹的互联网科技企业,另一个就是造车的。 作为背靠车企的曹操出行,倘若能够先一步跑通无人驾驶,带来的必定是泼天的流量,即使无法以此做一个超级APP,对聚合平台的议价能力也会有所提升。 但是由此带来的问题就是资金缺口,无人驾驶是个极其烧钱的路径,在美国已经经历了两轮洗牌,对资金实力不够雄厚的企业来说是个带刺玫瑰。 第一轮(2020年):Starsky Robotics破产,Uber出售ATG部门,Zoox被亚马逊收购。 第二轮(2023-2024年):Argo AI解散、Embark关停,Cruise战略收缩。 这可能也是曹操出行想要上市的原因之一,连年亏损之下,做无人驾驶的资金可能不是很充足。 于此同时,中国的巨头们已经走在了前列,百度Apollo累计订单量超600万单,第六代无人车RT6成本降至20.46万元(较第五代降60%)。 滴滴出行占据约25%-30%市场份额,依托网约车平台用户基础,在上海、深圳等地运营300+辆无人车,日均订单量5万单。 此时再开始追赶,虽然有吉利的技术背书,想要后发制人难免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或者和DeepSeek一样有天才般的新解法。 当然,也有声音说不跟进不就行了,反正背靠着吉利,又有定制车业务,老老实实卖吉利的车不就行了,正好两边的老板都是李书福。 这方面的疑问可以看看美国同行,去年10月11日,特斯拉发Robotaxi发布会后,Uber、Lyft两大网约车巨头股价应声大涨。 然而,特斯拉表示公司计划明年在加利福尼亚和德克萨斯推出打车服务,Uber股价没几天就跌了15%,虽然没有必然的联系,但也反映了一定的市场预期。 这一方面说明,对资本市场来说,无人驾驶不仅是个新鲜的故事,也是有可能全面落地的解决方案,跟进有可能会放弃短期的利润水平,不跟进可能就会被时代所抛弃 另一方面,做无人车能力更强的车企亲自下场做出行软件,对老玩家们的冲击也不小。 作为老大的滴滴,也许是早早的看到了行业趋势,在这条路上已经走了很远了,天眼查APP显示,滴滴旗下的上海滴滴沃芽科技有限公司已经完成了C轮融资2.98亿美元。 站在十字路口的曹操出行们该如何抉择?
刷新全球纪录:19芯标准外径光纤突破每秒1.02 Pb传输极限
IT之家 4 月 26 日消息,日本信息通信研究机构(NICT)联合住友电工于 4 月 24 日发布公告,全球首次在标准外径(0.125 毫米)的 19 芯光纤上,在 1808 公里传输距离上,成功实现了每秒 1.02 Pb(Petabit,相当于每秒 1.25 亿 MB)的传输速度。 IT之家援引 NICT 介绍,这是全球首次在标准外径光纤上,同时实现超大容量与超长距离的传输。实验中,团队利用了 C 和 L 波段的 180 个波长,通过偏波多重 16QAM 信号和 19 芯多重技术,生成总容量超 1 Pb 的光信号,并在 86.1 公里光纤区段上循环 19 次完成测试,传输容量与距离乘积达到 1.86 Eb/s・km,刷新全球纪录。 此次成功的关键在于两项核心技术:一是住友电工优化设计的 19 芯光纤,通过改进芯结构与布局,在多个商用波长带(C、L 波段)显著降低了信号损耗;二是 NICT 研发的传输系统,配备了能同时放大 19 芯信号的光放大中继功能。 实验中,信号通过分波器分离,经 19 台并行光放大器补偿损耗后,再由合波器重新输入光纤,确保长距离传输的稳定性。接收端采用 MIMO 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消除芯间干扰,精准测量数据速率,验证了技术可应用于连接大都市的网络。 本次成果为未来光通信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团队计划进一步优化光放大中继效率,提升 MIMO 数字信号处理速度,加速技术实用化进程。
砸开核桃造“芯片”!“六个核桃”母公司16亿杀入半导体
4月26日消息,昨日晚间,以“经常用脑,多喝六个核桃”广告语广为人知的河北上市公司养元饮品发布公告,拟出资16亿元对位于武汉的全球半导体企业长江存储进行增资。 本次交易完成后,养元饮品将间接控制长江存储0.99%的股份。公告表明,此次投资由养元饮品实际控制的芜湖闻名泉泓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作为投资方,以货币出资形式向长控集团增资16亿元人民币。 交易完成后,泉泓投资将成为长控集团的第八大股东。 从财务数据来看,长控集团在2024年前三季度净资产为1347万元,净利润亏损达8421.03万元。 据了解,养元饮品是国内植物蛋白饮料行业的细分头部企业,旗下核心产品“六个核桃”等深受消费者喜爱。 公司采取典型的“大单品”策略,凭借对市场拓展力度的不断加大,其销售市场的广度与深度均得到有效挖掘,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然而,随着可拓展市场空间的相对缩小,这一策略对公司销售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形成了一定制约。 财务数据显示,2024年,养元饮品实现营业收入60.58亿元,同比下降1.6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7.22亿元,同比增长17.35%。 公开资料显示,长江存储是一家集芯片设计、生产制造、封装测试及系统解决方案产品于一体的存储器IDM企业,是国内3D NAND领域的领军企业。 该公司为全球合作伙伴提供3D NAND闪存晶圆及颗粒、嵌入式存储芯片,以及消费级、企业级固态硬盘等产品和解决方案,产品广泛应用于移动通信、消费数码、计算机、服务器及数据中心等多个领域。
贾跃亭首次回应“下周回国”梗,重返中国有两个前提|独家
凤凰网科技讯(作者/刘毓坤 于雷)4月26日,凤凰网科技今日对FF创始人贾跃亭进行独家专访,“下周回国”已成经典梗,针对公众对 “下周回国” 梗的持续质疑,贾跃亭首次回应称,此前提出的 “两年为限”战略与个人回国计划深度绑定,核心目标是通过FF和FX双品牌战略的实质性突破实现债务偿还能力的根本提升。 贾跃亭强调,“两年为限"指的是公司战略实施的时间表,而非回国承诺。“我希望用这两年的时间表来看我们战略能否真正取得实质性成效,”他表示,回国前提是公司在经济基本面和资本基本面都取得实质性成功,使他有条件解决债务问题。 针对最近董事会通过的激励方案,贾跃亭指出这一机制对股东回报非常有利。该激励模式不仅适用于他个人,未来可能扩大到其他核心高管,“真正把投资者股民的利益和高管利益完全绑定在一起,只有股东股民取得巨大收益后,高管们才能获得相应收益。”他认为,这种模式将进一步激发团队的执行力和热情。 贾跃亭表示,尽管团队成员本已非常努力,但合理的激励机制将使大家“更加拼命”,提高战略实现的可能性。他将中国债务偿还视为战略成功后的“大概率事件”,并透露许多合伙人表示愿意拿出部分股权激励帮助他还债,这让他"特别感动"。 对于何时真正解决债务问题,贾跃亭没有给出具体时间点,但表示通过这帮“拥有共同梦想、共同目标、共同价值观”的合伙人共同努力,“时间不会太远”。 截至发稿,FF股价报1.05美元,较前一交易日下跌7.89%,市值8935万美元。
炸了!国内芯片巨头遭境外黑手!国家重拳出击
商业秘密保护防线被突破的代价有多大?上海检察机关近日公布涉外商业间谍案件。2025年2月,某半导体企业前资深采购经理田某因向境外机构非法提供硅片采购信息,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九个月,并处五万元罚金。 涉事企业Z公司深耕半导体集成电路领域,其2022年度硅片采购数据经司法鉴定被认定为具有经济价值的商业秘密。该企业通过分级权限管控、保密协议签署、物理隔离(禁止携带手机进入办公区)、定期保密培训等八项措施构建严密防护体系。作为原材料采购部资深经理的田某,自2022年3月起即具备接触核心采购数据的权限。2024年3月,田某在明知咨询方为境外机构的情况下,通过境内S投资咨询公司牵线,以每小时3685.92元的价格参与电话会议,将包含采购数量、供应商名录、议价策略等敏感信息的硅片采购数据全盘托出。 该案突破传统技术秘密泄露的办案思路,首次将经营信息类商业秘密的认定标准推向司法实践前沿。检察机关针对被告人“采购信息可通过公开渠道获取”的辩解,从三个维度构建证据链:一是企业保密措施的有效性,通过调取门禁记录、培训签到表、电子文档操作日志等17类证据,证实信息处于受控状态;二是数据组合的秘密性,经专业机构鉴定,单一采购数据虽可查询,但年度采购总量及供应商分布图谱具有显著经济价值;三是侵权行为的涉外属性,锁定境外咨询机构通过境内中介获取信息的完整链路。 办案过程中,检察机关创新采用“双轨保密机制”:在案件办理层面,严格执行分级知悉制度,将卷宗查阅权限限定于2名承办检察官和辩护律师,所有案件材料标注密级标识;在权利保障层面,同步向Z公司发出《二次泄密风险提示函》,指导其升级物理隔离措施,封堵可能存在的12项数据泄露风险点。这种既打击犯罪又防范风险的办案模式,使企业在案件审结后三个月内即完成供应链安全体系重构。 值得关注的是,本案确立的“涉外要素实质性认定规则”具有标杆意义。司法机关突破形式审查窠臼,从资金流向、信息最终接收方、潜在竞争关系等五个方面,证实境内咨询公司实质充当境外机构“白手套”的事实。这种穿透式审查方法,为此类披着商业咨询外衣的商业间谍行为树立了司法认定标准。 该案的判决数据显示,田某非法获利虽仅3685.92元,但量刑突破传统侵犯商业秘密罪的处罚力度。司法机关在量刑考量时,重点评估三个加重情节:涉密信息所属行业属于国家重点保护领域;泄露行为实质服务于境外竞争对手;信息扩散可能影响国内半导体产业布局安全。这种将个案置于国家经济安全大局考量的司法理念,凸显新形势下知识产权保护的战略价值。 当前全球半导体产业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上海检察机关通过此案释放明确信号:任何通过境内中介向境外输送商业秘密的行为,都将面临“违法成本远超收益”的司法惩戒。企业核心信息的保护已从单纯的商业竞争层面,上升至维护产业链安全的战略高度。
马斯克的xAI洽谈融资200亿美元,估值预计超1200亿美元
在全球AI热潮中,马斯克XAI寻求200亿美元融资,可能为X平台注入新动力,同时帮助缓解其沉重的债务负担。 4月26日彭博社报道,马斯克的XAI Holdings正与投资者商谈筹集约200亿美元资金,用于其新合并的人工智能初创公司和社交媒体业务。若成功完成,将使公司估值超过1200亿美元,还将成为有史以来第二大初创公司融资轮,仅次于OpenAI今年早些时候的400亿美元融资。 报道指出,此次融资金额可能会超过200亿美元,但最终数字尚未确定,条款可能会发生变化,资金筹集预计将在未来几个月内进行。对投资者而言,这次融资将重塑科技行业的竞争格局,可能为X平台注入新动力,同时帮助缓解其沉重的债务负担。 分析称,作为特朗普的重要盟友,马斯克预计将很快离开政府核心权力圈,但自特朗普当选以来,他已在政府中进行了广泛的变革,并在重要职位上安插了关键盟友。 虽然马斯克的上市公司特斯拉一度因其政治负面消息导致股价下跌,但他的私人公司估值却持续攀升。根据彭博社报道,马斯克的火箭公司SpaceX在去年的一次私人交易中估值达到3500亿美元,成为历史上最有价值的初创公司。 缓解债务压力,X平台负重前行 今年3月宣布的XAI Holdings是由马斯克的两家公司X(前身为Twitter)和人工智能初创公司xAI合并而成。当时的交易中,X的价值在包括120亿美元债务的情况下,总价值为450亿美元。 据报道透露,此次融资的新资金可能用于偿还马斯克将Twitter转为私有公司、后来更名为X时所承担的部分债务。 债务一直是X的沉重负担。根据报道,仅在今年3月,X就支付了约2亿美元的与收购相关的债务服务成本。到2024年底,该公司的年利息支出超过13亿美元。 分析称此次交易的一个重要影响是,降低了马斯克出售特斯拉股票为XAI Holdings提供资金的可能性,这对特斯拉的股东来说或许是个好消息。
猿辅导年轻员工猝死背后,处在高压下的教培人
「核心提示」 健康透支背后的行业警示。 作者 | 高宇哲 编辑 | 邢昀 4月25日,“猿辅导员工猝死在公司”的消息冲上热搜。随着事件发酵,“猿辅导猝死员工亲属发声”“猿辅导前员工称1人带400个学生”等相关词条陆续登上热搜。 25日上午10点30,猿辅导就武汉公司员工意外离世做出回应,称“该同事发生意外期间,正值武汉公司员工倒休假期,当日所在团队没有安排加班。”并表示会陪伴员工亲人,处理好后续事宜。 这一回应似乎并不具备足够的说服力,该条回应下方“加班364天+1天没安排加班=不关我事儿”成为高赞评论。 年轻生命的消逝,激起全网打工人的愤慨。而这次猝死事件也并非孤例,2024年3月6日,高途教育一名年仅26岁的员工在出租房内去世,手边还有未完成的工作。在反内卷的号召下,教培行业员工接连猝死,也揭开了教培行业高压的一角。 1、“狼性文化”背后,年轻员工猝死 梳理整个事件,从相关报道来看,事情在两天前就已经发生。 4月22日晚,猿辅导武汉公司的一名员工在公司加班后彻夜未归。根据《澎湃新闻》的报道,当晚8点,该员工跟女友说加完班后就回家,但在9点之后这名员工便与家人失联。 23日上午,有保洁人员在事发办公楼发现该员工已无生命体征。 据《正在新闻》报道,23日有员工突然接到公司通知,因“网络故障”调休一天,员工不能去公司上班。同日,有事发办公楼的底商员工看到警车、救护车、殡仪馆的车都停在楼下。 24日,武汉公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分局的工作人员证实了猝死事件确有发生,由于猿辅导和死者家属还没有提交相关申报材料,是否为工亡,还需要经过调查和领导审批。 在猿辅导的官方回应中,这名突发意外不幸离世的员工“加入公司5年时间,工作上爱岗敬业,有责任感,业绩表现一贯保持优秀,”猿辅导也表示,在事发第一时间成立了专项工作组。 《澎湃新闻》的报道还原了这个年轻人更多信息,他2020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毕业后一直在猿辅导工作。勤恳付出,但家世较为坎坷,父亲早年离世,现与母亲和家人共同生活。令人感慨的是,他原计划于5月2日结婚,正要迎来属于自己的幸福家庭。 值得注意的是,在猿辅导的回应中,该员工发生意外期间,团队没有安排加班。但《新快报》援引网友在社交平台上的留言,这名员工因为五一结婚才选择了连日加班。 实际上,4月、5月,教培人通常已经开始为暑期班招生忙碌准备。 事件的持续发酵下,有不少教培行业从业者发声。一名猿辅导前员工告诉《豹变》,任职期间曾有同事高烧近40度请假被拒,最后开会时病倒在办公室只能让120拉走。 这种高压的工作氛围,并非猿辅导的“专利”,其他教培机构也是类似风格。一位社交媒体用户在相关帖子下留言称,在教培行业工作近5年,先后换过3家机构,行业加班乱象并非一天两天,各家机构为了用户增长,最终把压力落在一线销售身上。 这也为不少从业者带来阴影,上述前员工提到,有同事在离职三年后仍有阴影,只能选择转行;另有猿辅导前员工告诉《豹变》,拉通话的数据表几乎让他今生难忘,上厕所一旦超过5分钟就会被组长“问询”。 2、高压下的教培人:一个班主任带370个学生 有前员工向《豹变》透露,“双减”之后,线下不允许开办补习班,教培机构在抢夺流量上的压力反而更大了。抢夺用户的任务,主要落在销售岗和教师岗,因此猿辅导的销售普遍工作强度较高,就连班主任也有销售任务。 一般来说,销售岗的工作时间从下午1点半到晚9点半。服务于不同的用户,猿辅导内部的销售岗分为系统班、特训班等,系统班是维护已有的家长用户,主要任务是跟踪用户,争取续费;特训班是拓展新用户,将试课的家长转化为付费用户。小组成员的具体任务量由主管制定。 上述前员工提到,他所在的系统班在服务期,要求每天跟踪12个沟通(电话),内容包括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上课时间是否合理等,时长超过5分钟算有效,深入沟通一般要10-15分钟,每天打电话的时长在3-4个小时以上。组长会要求截图电话的重点内容,例如问清楚用户为什么不报名、不续费等,如果没聊到重点内容视为无效。 另外除主讲老师,班主任也有销售任务,小学的班主任一个人至少负责370个学生。该前员工告诉《豹变》,班主任的工作任务更为繁重,包括带班、社群运营、跟课、电话任务、课后辅导、学期转化等。 上述员工提到,“双减”之前还能正常下班,2022年之后老员工也经常加班到凌晨,“续报期跟流氓一样疯狂骚扰家长”。另一位在2023年离职的前员工告诉《豹变》,自己主要负责拓展新用户的特训班,甚至要连干七八天才能休息,他提到“这里的离职率能达到50%以上,之前有一批培训了120多人,最后只剩下一两个”。 3、“双减”之后,员工压力未减 不难发现,猿辅导的“内卷”在近两年加剧,正如猿辅导工作人员曾向媒体回应的,公司内部的高压或与“双减”后行业竞争之下公司增长压力巨大有关。 2021年7月,国家出台“双减”政策,旨在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缓解教育焦虑。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同时严禁资本化运作。 过去在线上疯狂投流获客、拓展规模的在线教育玩家们纷纷调整业务。猿辅导也将公司做了拆分,过往教培的业务,完成营改非后,放在北京猿辅导线上学科培训学校;而另一家北京看云控股有限公司,则覆盖教育科技、新消费品、企业服务、数字出版等多个板块,进行过咖啡店、月子中心、羽绒服等尝试。 不过,对于教培业务来说,压力只增不减。严格管控下的市场,最重要的是获客渠道缩水。 从2019年开始的三年里,在线教育头部企业们通过在各种网络平台大量投放信息流、品牌广告,进行获客转化,带来快速增长。而这种模式也在“双减”政策中被加以限制。政策要求,“确保主流媒体、新媒体、公共场所、居民区各类广告牌和网络平台等不刊登、不播发校外培训广告”。 此后各地也出台了相关的培训机构广告“禁令”。虽然教育培训类广告并没有被完全禁止,但是获客方式被严重限流。这些都让教培机构面临更大的压力,也进一步传导到员工层面,用更少的人做更多的事,各种指标推动员工疯狂“打陌拜”、地推。 尤其是电话营销这种方式,成了精准获客的重要渠道。 在黑猫平台,与猿辅导有关的投诉近千条。除退款延迟等投诉外,一条今年1月5日的投诉称,由于课程到期没有续报,猿辅导的营销人员,在晚上11点还在营销课程,累计发送上千条短信构成骚扰。 事实上,线上教育一直存在黏性低、续报率低等行业问题。2020年,俞敏洪在出席豌豆思维融资发布会时提到,在线教育续报率达到80%是“生死线”,低于这个比例活不了。据《在线教育网课2020年市场白皮书暨2021年前瞻报告》,猿辅导旗下斑马AI课和猿辅导网课续报率为71.82%和68.33%。 在招聘网站上,猿辅导在全国各地仍有多个岗位待招,不少招聘标题中强调“双休不早起”。有前员工告诉《豹变》,猿辅导原则上会给到加班费,或者用调休抵销,但如果离职了就说不准了。 当“狼性文化”异化为对员工健康的透支,当“内卷”演变为无法承受的生命之重,当加班成为常态,休息成了例外,一切便像是筑在了流沙之上。
腰斩!逼疯芯片行业
根据西门子EDA与Wilson Research的联合数据,功能正确且可制造的设计比例已从两年前的30%骤降至14%,而项目延期比例则从67%攀升至75%。这种断崖式下跌并非单纯源于技术复杂度提升。多芯片设计、新型存储器接口、光罩限制等因素固然加剧了验证难度,但更深层矛盾在于:人工智能对算力的指数级需求与半导体创新速度之间的鸿沟正在撕裂整个产业链。 AI模型所需的计算能力每3.4个月翻倍,远超传统半导体工艺迭代速度。即便采用chiplet等先进封装技术,硬件开发周期仍难以匹配算法演进节奏。更严峻的是,验证工具效率近十年未出现突破性提升。EDA厂商虽引入AI辅助设计,但当前成果仅限于局部优化:新思科技的DSO.ai完成200余次流片主要依赖模式复用,Cadence的智能验证工具仅将部分流程从数天缩短至数分钟。这种修补式改良无法解决底层矛盾——当验证需求增速是工具效率提升的5倍时,失败率必然飙升。 芯片开发仍遵循"设计-验证-制造"线性流程,而AI算法已实现实时动态调整。某车企自动驾驶芯片项目显示,算法迭代速度是硬件验证的11倍,导致流片时需求文档已失效。这种断层在车规级芯片尤为致命,特斯拉等厂商被迫采用"预埋算力"策略,实质是向低良率妥协。 成熟工艺节点IP复用率曾达78%,但在7nm以下工艺中,由于物理效应复杂化,第三方IP可靠率骤降至32%。台积电5nm工艺的客户中,63%遭遇IP集成失败,平均需3.4次返工。这迫使企业转向自研,但28nm芯片设计成本0.41亿美元、7nm升至2.22亿美元的财务壁垒,使得中小厂商陷入"不升级等死,升级找死"的困局。 3nm芯片流片成本突破1.5亿美元,但更致命的是能耗失控。某AI芯片企业的最新架构功耗达902W,其数据中心配电需求超出区域电网承载极限30%。Brian Bailey尖锐指出:若将AI相关电力基建成本转嫁公众,相当于用全民补贴换取科技公司的估值泡沫。 部分企业开始探索非线性开发模式。阿里平头哥的"无剑"平台通过开源RISC-V架构,将55nm芯片开发周期压缩至4个月,成本控制在百万级。芯原股份的芯片定制方案复用85%已验证IP模块,使28nm芯片流片成功率提升至91%。这些案例证明,放弃对先进制程的盲目追逐,转向架构创新和生态协同,可能成为效率突围的关键。 更根本的转变在于价值重估。当某互联网大厂为缩减芯片面积跳过验证环节,导致三次流片失败、直接损失1.2亿元时,暴露出行业对"快即是好"的迷信。Brian Bailey呼吁建立"能效比"新指标:每瓦特算力对应的社会综合成本,应成为衡量技术路线的核心尺度。 当行业集体陷入"AI军备竞赛"时,需要更多像摩尔精英这样的第三方服务平台,通过工艺选择优化、GDS加密和全流程管控,将中小企业的流片成功率稳定在82%以上。最终答案或许藏在Brian Bailey的警示中:"把硬件、软件、能源架构视为有机整体时,我们才真正触及解决问题的门槛。" 数据不会说谎:当14%的成功率撞上75%的延期率,半导体行业已到必须重构底层逻辑的时刻。这不是某个工艺节点或EDA工具的局部战役,而是整个产业价值链条的生存模式革命。那 些仍在鼓吹"不计代价追逐算力"的叙事,正在将行业拖向深渊
小红书取消大小周,有人不高兴了
小红书宣布五一节假日之后,取消大小周,恢复为正常的双休,乍一看工作时长变少, 按道理来说大家应该都会很开心,毕竟上班时间缩短了,但是还是有一些小红书的朋友高兴不起来,心情很复杂。 因为没有了大小周,以前不用走申请就能拿到的周末加班费就没了,那每个月收入就会比之前少了两天的双倍薪资收入,相当于少了 4 天薪资,薪资相比以前可能会少 15%左右。 我也帮大家收集了一波,今年小红书校招开发岗的薪资情况,取消了大小周,相当于全年加班费这部分就没有了,但是整体的薪资还是比挺多互联网大厂都多。 那些心情复杂的同学,主要也是因为当初加入小红书的同学,其实大部分都是看在给钱多的份上,早都已经做好大小周的心理准备的了,在乎这个的原本大概率也不会加入小红书。 虽然说取消了大小周,但是以后觉得活干不完,真需要周末加班,还是可以申请周末加班费的,当然很多人最怕就是工作量没有缩减,然后原本需要加班来完成的工作,最后加班费却申请不到。 取消大小周这个事情,快手和字节早在几年前就取消了,一年后大部分人更喜欢双休了,短期看是钱少了,长期来看幸福指数的提升会比多赚加班钱更高,这下压力给到了PDD。 除了取消大小周之外,小红书还做了一件很有格局的事情,把竞业协议也都取消了,这下压力又给到了PDD 瓜吃完了,回归正题! 这次来看看小红书基础架构开发的一面面经,通常搞基础架构开发的都是用 C++,所以面试也稍微问了一些 C++内容,不过面试者简历的技术栈是 Java,语言部分没有考察很多,主要重点拷打了计算网络、Redis、Kafka、分布式、设计模式、算法这些内容。 你们觉得难度如何? 小红书(基础架构一面)1. tcp 四次挥手 time_wait状态是为什么需要? TIME_WAIT 状态的存在是为了确保网络连接的可靠关闭。只有主动发起关闭连接的一方(即主动关闭方)才会有 TIME_WAIT 状态。 TIME_WAIT 状态的需求主要有两个原因: 防止具有相同「四元组」的「旧」数据包被收到:在网络通信中,每个 TCP 连接都由源 IP 地址、源端口号、目标 IP 地址和目标端口号这四个元素唯一标识,称为「四元组」。当一方主动关闭连接后,进入 TIME_WAIT 状态,它仍然可以接收到一段时间内来自对方的延迟数据包。这是因为网络中可能存在被延迟传输的数据包,如果没有 TIME_WAIT 状态的存在,这些延迟数据包可能会被错误地传递给新的连接,导致数据混乱。通过保持 TIME_WAIT 状态,可以防止旧的数据包干扰新的连接。 保证「被动关闭连接」的一方能被正确关闭:当连接的被动关闭方接收到主动关闭方的 FIN 报文(表示关闭连接),它需要发送一个确认 ACK 报文给主动关闭方,以完成连接的关闭。然而,网络是不可靠的,ACK 报文可能会在传输过程中丢失。如果主动关闭方在收到 ACK 报文之前就关闭连接,被动关闭方将无法正常完成连接的关闭。TIME_WAIT 状态的存在确保了被动关闭方能够接收到最后的 ACK 报文,从而帮助其正常关闭连接。 2. tcp可以同时监听多个端口吗 ? 可以的,TCP 可以通过创建多个套接字监听不同端口,比如 nginx 服务器,它可以同时监听 80 端口和 443 端口。 img3. 打开页面全过程是怎样的? 解析URL:分析 URL 所需要使用的传输协议和请求的资源路径。如果输入的 URL 中的协议或者主机名不合法,将会把地址栏中输入的内容传递给搜索引擎。如果没有问题,浏览器会检查 URL 中是否出现了非法字符,则对非法字符进行转义后在进行下一过程。 缓存判断:浏览器缓存 → 系统缓存(hosts 文件) → 路由器缓存 → ISP 的 DNS 缓存,如果其中某个缓存存在,直接返回服务器的IP地址。 DNS解析:如果缓存未命中,浏览器向本地 DNS 服务器发起请求,最终可能通过根域名服务器、顶级域名服务器(.com)、权威域名服务器逐级查询,直到获取目标域名的 IP 地址。 获取MAC地址:当浏览器得到 IP 地址后,数据传输还需要知道目的主机 MAC 地址,因为应用层下发数据给传输层,TCP 协议会指定源端口号和目的端口号,然后下发给网络层。网络层会将本机地址作为源地址,获取的 IP 地址作为目的地址。然后将下发给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的发送需要加入通信双方的 MAC 地址,本机的 MAC 地址作为源 MAC 地址,目的 MAC 地址需要分情况处理。通过将 IP 地址与本机的子网掩码相结合,可以判断是否与请求主机在同一个子网里,如果在同一个子网里,可以使用 APR 协议获取到目的主机的 MAC 地址,如果不在一个子网里,那么请求应该转发给网关,由它代为转发,此时同样可以通过 ARP 协议来获取网关的 MAC 地址,此时目的主机的 MAC 地址应该为网关的地址。 建立TCP连接:主机将使用目标 IP地址和目标MAC地址发送一个TCP SYN包,请求建立一个TCP连接,然后交给路由器转发,等路由器转到目标服务器后,服务器回复一个SYN-ACK包,确认连接请求。然后,主机发送一个ACK包,确认已收到服务器的确认,然后 TCP 连接建立完成。 HTTPS 的 TLS 四次握手:如果使用的是 HTTPS 协议,在通信前还存在 TLS 的四次握手。 发送HTTP请求:连接建立后,浏览器会向服务器发送HTTP请求。请求中包含了用户需要获取的资源的信息,例如网页的URL、请求方法(GET、POST等)等。 服务器处理请求并返回响应:服务器收到请求后,会根据请求的内容进行相应的处理。例如,如果是请求网页,服务器会读取相应的网页文件,并生成HTTP响应。 4. Redis的数据结构你知道哪些? Redis 提供了丰富的数据类型,常见的有五种数据类型:String(字符串),Hash(哈希),List(列表),Set(集合)、Zset(有序集合)。 随着 Redis 版本的更新,后面又支持了四种数据类型:BitMap(2.2 版新增)、HyperLogLog(2.8 版新增)、GEO(3.2 版新增)、Stream(5.0 版新增)。Redis 五种数据类型的应用场景: String 类型的应用场景:缓存对象、常规计数、分布式锁、共享 session 信息等。 List 类型的应用场景:消息队列(但是有两个问题:1. 生产者需要自行实现全局唯一 ID;2. 不能以消费组形式消费数据)等。 Hash 类型:缓存对象、购物车等。 Set 类型:聚合计算(并集、交集、差集)场景,比如点赞、共同关注、抽奖活动等。 Zset 类型:排序场景,比如排行榜、电话和姓名排序等。 Redis 后续版本又支持四种数据类型,它们的应用场景如下: BitMap(2.2 版新增):二值状态统计的场景,比如签到、判断用户登陆状态、连续签到用户总数等; HyperLogLog(2.8 版新增):海量数据基数统计的场景,比如百万级网页 UV 计数等; GEO(3.2 版新增):存储地理位置信息的场景,比如滴滴叫车; Stream(5.0 版新增):消息队列,相比于基于 List 类型实现的消息队列,有这两个特有的特性:自动生成全局唯一消息ID,支持以消费组形式消费数据。 5. Kafka你一般选几个消费者为什么? 核心原则是消费者数量 ≤ 分区数量。****Kafka 的并行度由分区数决定的,因为每个分区只能被同一个消费者组(Consumer Group)中的一个消费者消费。 比如,如果 Topic 有 6 个分区,消费者组最多可以启动 6 个消费者(1:1 绑定),如果启动 8 个消费者,其中 2 个会闲置(无分区可消费)。 如果要确定消费者数量,可以根据吞吐量需求来计算,公式如下: 消费者数量 = min(分区数, 预期吞吐量 / 单个消费者处理能力) 比如,Topic 有 12 个分区,单个消费者每秒处理 1000 条消息,生产者写入速率 8000 条/秒,至少需要 8000 / 1000 = 8 个消费者(不超过 12)。 所以,我们通常根据分区数量和吞吐需求决定消费者数量。例如,一个 12 分区的 Topic,如果单消费者处理能力为 1000 QPS,而生产者写入速率为 8000 QPS,则会部署 8 个消费者(不超过分区数),同时会预留 20% 分区余量应对突发流量。 6. Kafka怎么做到最多消费一次? 在 Kafka 中要实现 “最多消费一次”(At Most Once)的语义,也就是确保每条消息最多被消费一次,即便出现异常也不会重复消费。 可从生产者、消费者以及 Kafka 集群配置等方面来操作: 生产端:生产者方面主要是保证消息不会重复发送,因为重复发送会造成消费者重复消费,可以采用幂等性生产者,幂等性生产者能够保证在消息发送失败并重试时,相同的消息不会被重复写入 Kafka。 消费端:在消费者端达成 “最多消费一次” 语义,核心在于保证消费消息和提交偏移量这两个操作具有原子性,也就是要保证消息在被消费之后才会提交偏移量。要是在消费消息时出现异常,就不提交偏移量,如此一来,下次消费时就不会重复消费该消息,具体实现方式关闭自动提交偏移量功能,在消息消费成功之后手动提交偏移量,在消费消息时捕获可能出现的异常,若出现异常就不提交偏移量。 7. 分布式的 cap理论说一下? CAP 原则又称 CAP 定理, 指的是在一个分布式系统中, Consistency(一致性)、 Availability(可用性)、Partition tolerance(分区容错性), 三者不可得兼 img 一致性(C) : 在分布式系统中的所有数据备份, 在同一时刻是否同样的值(等同于所有节点访问同一份最新的数据副本) 可用性(A): 在集群中一部分节点故障后, 集群整体是否还能响应客户端的读写请求(对数据更新具备高可用性) 分区容忍性(P): 以实际效果而言, 分区相当于对通信的时限要求. 系统如果不能在时限内达成数据一致性, 就意味着发生了分区的情况, 必须就当前操作在 C 和 A 之间做出选择 8. 单例模式的应用场景有哪些? 单例模式的核心是确保一个类只有一个实例,并提供全局访问点。它适用于需要严格控制资源唯一性或全局共享状态的场景。以下是单例模式的典型应用场景及具体分析: 全局配置管理:应用程序的配置信息(如数据库连接参数、系统路径、环境变量等)需要全局唯一且一致,用了单例模式之后避免多次读取配置文件,节省资源。 日志记录器:所有模块需要向同一个日志文件写入日志,确保日志顺序和一致性,用了单例模式之后可以避免多个日志实例竞争文件资源。 数据库连接池:管理数据库连接,避免频繁创建和销毁连接带来的性能开销,连接池需要全局唯一,统一分配和回收连接。 9. 写过c++吗? 简单写过,但是自己主要用Java 多一些 10. c++中 stl 中map的插入时间复杂度是多少? std::map 是基于红黑树实现的,红黑树的插入时间复杂度是 O(logn)。 11. 手撕算法:双向链表反转 迭代法:遍历链表,逐个反转 prev 和 next 指针。 public ListNode reverseDoublyLinkedList(ListNode head) { if (head == null || head.next == null) { return head; } ListNode prev = null; ListNode current = head; while (current != null) { ListNode nextNode = current.next; // 保存下一个节点 current.next = prev; // 反转 next 指针 current.prev = nextNode; // 反转 prev 指针 prev = current; // 移动 prev current = nextNode; // 移动 current } return prev; // 新的头节点 } 时间复杂度:O(n),遍历一次链表。 空间复杂度:O(1),仅用常数级额外空间。
谷歌DeepMind推QuestBench基准,测试AI模型的“补漏”能力
IT之家 4 月 26 日消息,科技媒体 marktechpost 昨日(4 月 25 日)发布博文,报道称谷歌 DeepMind 团队推出 QuestBench 新基准,通过约束满足问题(CSPs)框架,评估模型在推理任务中识别和获取缺失信息的能力。 现实挑战与信息获取需求 大型语言模型(LLMs)在推理任务中广受关注,涵盖数学、逻辑、规划和编码等领域。然而,现实世界的应用场景常常充满不确定性。 用户在提出数学问题时常忽略重要细节,机器人等自主系统也必须在部分可观测的环境中工作。这种理想化完整信息设定与现实不完备问题之间的矛盾,迫使 LLMs 发展主动信息获取能力。 IT之家援引博文介绍,识别信息缺口并生成针对性地澄清问题,成为模型在模糊场景中提供准确解决方案的关键。 QuestBench:评估信息缺口的新框架 为应对信息获取挑战,研究者推出了 QuestBench 基准,专门评估 LLMs 在推理任务中识别缺失信息的能力。 该基准将问题形式化为约束满足问题(CSPs),聚焦于“1-sufficient CSPs”,即只需知道一个未知变量值即可解决目标变量的问题。 QuestBench 覆盖逻辑推理(Logic-Q)、规划(Planning-Q)和小学数学(GSM-Q / GSME-Q)三个领域,按变量数量、约束数量、搜索深度和暴力搜索所需猜测次数四个难度轴分类,精准揭示模型的推理策略和性能瓶颈。 模型性能与未来改进空间 QuestBench 测试了包括 GPT-4o、Claude 3.5 Sonnet、Gemini 2.0 Flash Thinking Experimental 等领先模型,覆盖零样本、思维链和四样本设置。测试于 2024 年 6 月至 2025 年 3 月间进行,涉及 288 个 GSM-Q 和 151 个 GSME-Q 任务。 结果表明,思维链提示普遍提升了模型性能,而 Gemini 2.0 Flash Thinking Experimental 在规划任务中表现最佳。开源模型在逻辑推理上具竞争力,但在复杂数学问题上表现不佳。 研究指出,当前模型在简单代数问题上表现尚可,但随着问题复杂性增加,性能显著下降,凸显了在信息缺口识别和澄清能力上的改进空间。
微软Copilot大更新,系统级AI野心,用户却不满,狂喷CEO
作为OpenAI的最大投资方和外部股东,微软的所有AI产品并没有近水楼台先得月,尤其最近承载其野心的Copilot大更新,引起了用户的集体吐槽。 这次春季更新,微软带来了 365 Copilot Wave-2 ,系统级的AI助手重大升级版,任何Windows 系统自带。本来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应该秒天秒地秒众多AI产品,但是这波时隔一年的更新,微软CEO纳德拉亲自在X上发布,用户却并不买账,批评的潮水淹没了评论区。 鲸哥总结更新看,新 365 Copilot打造了系统级AI 的雏形,融合了本地和在线资源,打通了微软公司内外的产品,整合了很多工作流程,有一定的革新意义。 但用户想要的是传统产品升级,而不是新的AI功能,另外Copilot和Windows系统本身、微软产品全家桶打通得不够,都是大家吐槽的地方。 具体更新哪些功能更新,鲸哥总结大概集中在这四方面,也会一并解读下这些点为何会被吐槽。 第一是Copilot改变展现思路,不做大客户端,而是在win 11中无处不在,更小巧便捷。 举例来说,此前Copilot是在电脑底部任务栏和Edge浏览器侧边栏强推,打开后一个霸占屏幕的应用端窗口形态。 目前正在测试桌面一个弹出小横幅窗口,可以用快捷键唤醒(新版电脑Copilot,老版Windows 键 + C );或者右键菜单中的 AI 选项,随时能调用Chat,彻底融入系统中。 它还引入了记忆和个性化功能,通过添加更多个人背景来提高 Copilot 的响应质量。通过聊天、工作简介和自定义指令,以后Chat更自由了。 去年,微软还推出了3秒截一次屏幕的Recall,大家现在也担忧它的记忆和个性化,可千万别涉及隐私。 第二是增强Agent和工作流能力,打造“多模态工作空间”。 微软也在为Copilot增加AI Agent能力,和最近的大火的扣子空间、Manus等产品一样,能多步骤推理从网络和企业中获得的数据,并汇总和分析信息,最后根据用户给出的主题,创建具有洞察力的报告。 这次 Microsoft 还引入了第三方开发的Agent。下图中可以看到脑图工具Miro,团队项目管理工具Jira。 另外打通 了Web + Work + Pages,做了一个Notebooks产品。用户可以用 AI 进行创意构思,重要的是与他人协作。这些不同地方的异构数据,比如Pages、文档、网站文章或者团队会议记录——Copilot会识别这些内容重新整合,转换成你想要的内容模态,比如直接转成音频博客,感觉像是一个“多模态工作空间”。 但有用户评价,office套件上的Copilot很蠢,能不能先解决这个问题。 我感觉微软现在还是犹豫,去年9月份推出的Pages在线文档,主打协作。office升级后也越来越在线化和AI化,但office本身是传统软件框架,引入AI注定很慢很复杂。 两条路线分散了精力,也没想好具体应该两边如何发展。那就先做Notebooks,新的东西好做一点。 第三个是强化搜索资源,本机、企业软件以及网络数据整合。 微软这次新增了跨应用的全面搜索功能,Copilot 中的新智能搜索不仅可以访问 Microsoft 环境(例如 Word、Excel 或 Outlook)内的数据,还可以访问第三方工具(例如 Slack、Google Drive、Confluence、Jira 或 ServiceNow)中的数据。 一个简单的案例,通过 Windows 搜索查找保存在云端的照片,终于实现了。应该能够通过 OneDrive 查找云端照片。不过,前提是微软能够修复 OneDrive 同步的一些问题。 第四个是打造创造能力板块,直接在PPT中使用GPT-4o。 新的Copilot Create部分是 Microsoft Designer 工具的演变,允许您直接在生产力环境中生成视觉和多媒体内容。借助OpenAI 的 GPT-4o模型,可以在 PowerPoint 演示文稿创建图像、视频、调查,甚至动漫风格的插图。 不离开 Microsoft 套件,直接插入AI生成的视觉内容,比如吉卜力风格的照片。 而一些网友则吐槽,别增加那些多模态能力,Copilot生成图片就很难看,还想把PPT转成视频,让AI做点基础性工作,比如对齐幻灯片、修复字体等,这些事情很费时间。 为这个老哥点赞,上次用Canva调整海报,一键对齐功能真的很好用,PPT还没有这个AI能力,确实是“不务正业”。 微软的AI野心不止于此,还想依靠更强的AI能力以及上下文记忆,把工作(365 Copilot)和消费(Copilot)场景融合。 甚至微软的Copilot Vision(适用于 Windows)、Copilot Shopping等功能,也在等待发布。这些功能感觉就脱离Copilot生产效率的范畴了,进军私人生活助理的领域了。 微软2024年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这需要一个模糊本地计算和云计算界限的操作系统。明年必将是非凡的一年。”。现在看来这个目标正在实现了。 不过,从微软公司战略升级的角度看,给CEO纳德拉打高分,但是从用户的AI体验看 ,却并没有合格。 正如这位恨铁不成钢的老哥,狂喷微软内部人是不是很久没用其他家的 AI产品了,“你知道你们落后多远了吗?” 目前来看,这个将在5月初上线的新版Copilot,旧问题解决的不多,新功能届时看效果了。 但鲸哥想说的是,相比Windows的系统级AI Copilot已经迭代了很多,苹果Mac的“Apple Intelligence”现在还是句空话呢。(预告:鲸哥近期正测一个能让Mac提升10倍AI能力的产品) 无论微软还是苹果,至今没带来一个亮眼生成式AI功能,没有产生破圈的AI产品,要知道这俩都是3万亿美元市值的巨无霸,有些AI产品还不如OpenAI这些创业公司。 掌控系统生态的巨头们,真是一个个难言奋进。
热搜第一!纽约市民凌晨5点排队两条街抢购中国相机
4月22日,一款中国全景相机在纽约中央车站掀起“排队抢购潮”。现场的视频显示,队伍排到了数百米开外,活动9点开始,但凌晨5点车站外就排满想要第一批体验的用户,有人甚至凌晨3点已经到场排队。 据影石Insta360海外官方社交媒体发布的信息,引发抢购的是其最新发售的旗舰款全景相机Insta360 X5,可拍摄360度影像、自拍杆自动“隐形”。 有现场排队的用户评论道“活动太疯狂了!”,许多全球各地粉丝也表达了不能到现场参加活动的遗憾,“为什么纽约只办一天”“为什么不在温哥华举办”“印度地区以后会有类似的活动吗”,“迫不及待想感受Insta360 X5的魅力了”。 这条新闻在国内引起了热议,#纽约市民凌晨排两条街长队买中国相机#的话题登顶微博热搜第一。 许多网友表示,这让人想起苹果每次发新品时,总有大量粉丝连夜排队购买,中国电子产品也有了强大的号召力。 还有用户晒出自己多年前购买的Insta360相机,“中国科技终于让世界排队”。 有网友评论,中国品牌在运动电子类已经做到了各领域头部。 据影石发布的数据显示,X5全景相机上市首日即登上全球多个平台单品销售榜单第一。国内登顶天猫、京东、抖音主流电商平台相机和运动相机单品销售额排行榜,也拿下亚马逊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8个国家站点的单品销量第一。 有跨境电商业内人士表示,影石在海外的热销说明,“国产全景相机的性能已经卷到美国人非买不可的地步。”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影石在全球全景相机的市场份额连续六年全球第一,2024年预计达到惊人的81.7%。这意味着全球每售出10台全景相机,就有8台来自影石。美国专业科技媒体The Verge称“Insta360 X5在目前的全景相机领域独树一帜,几乎没有对手”。 相比于手机和数码相机所拍摄的平面视频,全景相机的沉浸感让使用者仿佛重回拍摄现场,因此受到许多影像创作者、户外运动爱好者和家庭用户的欢迎。 老外在#Insta360话题下各种晒骑行、滑雪、跳伞、潜水、遛狗、带娃,甚至把全景相机咬在嘴里搞“抽象”。这种将产品特性与创意内容结合的方式,跨越了文化与语言的障碍,让影石和用户“玩儿”到了一起。目前,影石官方账号在全球社交媒体平台上拥有近800万的全网粉丝,这在中国出海企业中相当少见。 (全景相机拍出的各种创意视角画面) 过硬的产品实力,让影石的产品在四年内两度入选素有“科技界的奥斯卡”之称的《时代》杂志“年度最佳发明榜单”。快速的迭代创新,也助力影石逐步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目前,影石已是全景相机、运动相机领域的“双料冠军”,其业务还延伸至手持云台,视频会议摄像头领域,还曾让全景相机搭乘中国卫星,拍下地球与银河同框的震撼画面。 凭借“更高更快更强”的硬实力,中国科技企业正在赢得海外用户的喜爱、把产品卖遍全球。更多影石这样的“科技新秀”也将走向舞台中央,在全球科技领域的版图上镌刻下更多属于中国智造的印记。(谭欣迟)
国补到手价,是今年最值得警惕的五个字
你用过「国补」买东西吗? 国补很香,不只消费者这么觉得,厂商也能享受到「国补」刺激销量的红利。正因如此,「国补到手价」成为今年最流行的营销热词。 也是你今年最应该警惕的五个字。 国补价有无数个,但国补只有一次 「国补价」正在取代「原价」,这不是个好现象。 现在点开厂商社交平台,你会发现,产品宣传物料中,「国补价」以彩色高亮的大字体给出,而一旁的原价总是一个迷你字号、浅色系的数字,不点原图都看不太清,有时甚至完全不出现。 乍一看感觉没啥问题,毕竟国补人人都享有,我们买东西也是能用国补就用。 问题是,不能用国补的时候呢? 国补虽然是实打实的,但在同一轮国补,也就是一年内,大部分品类都只能用一次,也就是说,对于一些已经享受过相关优惠的消费者,这个大大的「国补价」就没有了参考价值。 不仔细看的情况下,在社交平台刷到一个彩色、高亮的价格数字,可能就会误以为是实际的价格。 我们建议你将「国补价」视作一个类似「双十一」的活动折扣,这样至少不容易被数字迷惑,也更能发现满世界「国补到手价」的不合理之处。 如果一个厂商将「双十一」的活动价作为产品的「售价」来宣传,你是不是也会觉得滑稽?尽管有些第三方平台的折扣价长期存在,但以往的品牌方很少会在产品刚发布时,就把活动价当作原价来宣传,更不会完全不标注原来的价格。 今年到现在,仅手机厂商就已经开了几十场发布会,但我们看到只有华为和三星这两家,在发布会和宣传物料上,把产品的「售价」大大方方地写出来,把「国补价」放到了注释的位置。 事实上,如果想通过国补价吸引人,可以选择更好的呈现方式,比如让国补价和正价采用同一种字体和设计,或者让国补价作为正价的补充。 据爱范儿了解,苹果是这一波国补政策下最大的受益者之一,有不少苹果产品在叠加了「国补」等各种优惠后,价格相当有竞争力。但即便如此,苹果依然不会将「国补价」大大地贴在官方物料上,而是采用「享国家补贴,入手更超值」这样比较克制的话术。 这样一来,具体的到手价交给用户自己在平台上查询,厂商也能避免很多争议。 原本是双赢的国补,如今成为了一种灰色地带的营销陷阱。看到「国补到手价」这五个字,你得多留一个心眼,因为国补只有一次,而「国补到手价」却有无数个。 想用好国补?接好这份攻略 不仅商家的「国补到手价」是一个坑,实际上,持续了小半年的国补政策,现在已经变得有点复杂。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想买东西时国补用不了,或者不如预想中那么便宜。 所以,我们也给大家梳理了一个详细的国补攻略,为你扫清疑惑和障碍。 国补在哪?怎么领? 国家补贴首先需要选定地区,不同地区的补贴力度和种类会有差异。一般平台都会自动进行定位,并且匹配当地的补贴。和去年不同,现在的国补对于地区的要求比较严格,一些平台需要地区、IP、收货地址统一才能使用国补。 目前国补的平台已经不仅限于最初的京东,另外两家平台淘宝和拼多多都已经上线国补,如果想要线下购买,则可以使用云闪付,相关界面有详细的店铺信息。 但每家平台国补的进入方式不一,有些还特别隐蔽: 京东:首页有「国家补贴」选项,也可以搜索相关关键词进入 淘宝:主页最上方进入「国家补贴」,可能需要向左滑动才会出现 拼多多:从「百亿补贴」进入,有「政府补贴」页面,也可以搜索相关关键词进入 云闪付:首页「以旧换新」进入,「家电数码补贴资格申领」 其中,京东和拼多多两个平台的国补,都需要使用这两个平台自己的支付方式;淘宝花呗分期不支持国补,但京东白条支持。 除了这四个平台,vivo 和 OPPO 的官方商城也支持国补。 国补和身份证信息挂钩,每个人在一个品类里面,只能绑定一个平台,如果要更换,就必须要先「解绑」。 举个例子,我在淘宝平台绑定了智能手机的国补,如果我想在京东上用国补买手机,就会发现国补资格已经和淘宝天猫绑定,需要回到淘宝上进行解绑,才能进入京东重新绑定。 国补只能用一次吗? 就广东地区而言,除了空调有三次机会,每个品类在今年内,都分别只有一次国补机会。 比如说,我用国补买了一台 iPhone,那么今年我暂时就不能继续用国补买手机。但如果之前没买过智能手表,还能继续领手表的国补。 国补的优惠有多少? 对于手机、平板和智能穿戴这三种品类,只有 6000 元以下价位能吃上国补,优惠 15%,最高不超过 500 元。通过计算,单件商品价格超过 3333 元时,才能拿满 500 元的补贴。 耳机这个品类有点特殊,目前只有京东的旗舰店可以使用国补,属于「智能健身」品类,不会消耗手表手环的「智能穿戴」的国补。 而电脑属于一级能耗家电,国补力度 20%,补贴最高 2000 元。 国补能够叠加平台的优惠券使用,但国补的优惠将根据「券后价格」进行计算。比如,京东平台购买 Apple Watch 有 600 元的平台折扣券,Apple Watch S10 售价 2999,券后价格 2399 元,然后才计算国补优惠 15%,最终到手价 2039.15 元。 即使是同一个地区,不同平台的同一个产品,对国补的支持也会有不同,如果确定一个产品的价格在国补区间,但发现在这个平台上不支持国补,可以考虑去其他平台看看。 就广东地区而言,国补商品不能「拼单」使用,即使都是能吃上国补的同一品类,同时下单就会失去国补。 如果不确定自己用上国补没有,三个平台都有自己的提示方式: 京东:在购物车里选择相关产品,价格会有「优惠明细」的按钮,点击就能看自己的产品有没有国补 淘宝:购物车不显示国补价,要进入产品结算界面,往下拉到支付方式,支付宝才会显示「国家补贴」和补贴价格 拼多多:进入拼单支付界面,支付按钮会显示「已享政府补贴」 下单之后事情还没有结束,为了减少倒卖国补产品的现象,今年的 3C 数码国补产品送到后,需要本人现场拆封拍照签收,所以购买了国补产品后,记得也要考虑本人签收的情况。 如果退货了,国补资格会返还吗? 需要注意的是,用国补优惠购买的产品,如果取消或退货,不一定都能返还消耗的国补资格,需要视国补地区的政策而定,最好在购买之前咨询客服。 由于国补政策会根据每个地区、平台、品牌、产品变化,这个攻略只能提供一个最基本的参考价值,如果发现和攻略有出入的地方,都建议去找平台或店铺客服进行进一步的核实。 国补真的最划算吗? 对于最高只有 500 元的 3C 数码而言,国补的力度其实不算特别大,有时甚至还不如平台补贴:iPad mini 在拼多多没有国补,但平台优惠最低价是 3199 元,比京东的国补价还要低一点——当然,我们这里只讨论价格。有时候,服务也是重要的一环。 而国补力度更大的电脑品类,价格要实惠不少,特别是苹果 Mac 产品。五千元价位起步的 M4 MacBook Air,叠加教育优惠三千元不到的 Mac mini,真成了「人人买得起」的性价比产品,对于其他品牌而言同样如此——因此,我们也建议把国补的机会,留给数额更大的产品,以争取更多的优惠。 总之,不管是厂商宣传的「国补到手价」,还是电商平台上看到的国补优惠价格,我们都要留个心眼,警惕这个只有一次的「国补价」,更要货比三家,选择真正需要、值得买的产品。 切忌因为「国补到手价」,没有需求也要创造需求。
更运动的 3 系,更锐利的 X5 和重塑的 1 系,新世代的宝马依旧想让你开起来
2020 年,宝马拍板了「NEUE KLASSE」(新世代)车系和平台,当时宝马宣布这款平台将于 2025 年起搭载于宝马所有推出的电动车上。 如今五年之期已到,我们也获得了有关 「NEUE KLASSE」平台车型的更多信息—— BMW 确认 iX3 电动 SUV 将是「Neue Klasse」平台下推出的第一款车 。新一代 iX3 计划于今年晚些时候上市, i3 轿车将于 2026 年推出。 新一代 5 系将采用 Neue Klasse 设计风格,底盘则基于CLAR后驱平台,预计于 2026 年亮相,2027 年上市。 新一代 1 系将基于「Neue Klasse」打造,预计在 2027 / 2028 年亮相。 Neue Klasse 平台将兼容混合动力和燃油动力。 ▲BMW Neue Klasse 概念车 即将到来的新 3 系 新平台的首款车型 BMW iX3 已经确定将于今年 9 月在慕尼黑车展亮相,批量生产将于今年年底前在德布勒森的新工厂开始。 ▲BMW 新 iX3 原型车 图源:SH Proshots 根据已有的路测谍照判断,iX3 舍弃了现款那种巨大个性的垂直「双肾」格栅,恢复到了类似上世纪 BMW 2000 轿车的小格栅设计。Neue Klasse X 概念车的头灯设计则得到了保留,左右两侧都有斜线状设计的日行灯。 ▲BMW 2000CS 车身侧面则和现有新款 X3 相似,有大倾斜度的挡风玻璃、齐平门把手以及标志性的「霍夫迈斯特弯角」,车顶的扰流板和脊线也增强了车尾的力量感。 ▲BMW 新 iX3 原型车 图源:SH Proshots 新一代的 i3 也将采用相同的设计语言,并于 2026 年亮相,并且会有基于相同平台打造的燃油车型和纯电车型。 外媒制作的 i3 的渲染图或许能够帮助我们能好的了解上述的细节。 ▲BMW 新 3 系渲染图 图源:Theottle / Kelsonic BMW 标志性的鲨鱼鼻回归了引擎盖,搭配更深、视觉效果也更有攻击力的前保险杠和侧包围显著的增强了车辆的运动感,车身侧面同样采用了齐平的门把手。 ▲BMW 新 3 系渲染图 图源:Theottle / Kelsonic 车尾的渲染灵感则来自 2023 年的 Vision Neue Klasse 概念车,采用了类似于 5 系的 L 型尾灯组。 全电动的 i3 将和 iX3 使用「Neue Klasse」平台,内燃机版本的 3 系则将继续保持在 CLAR 平台上,预计依旧会有 2.0L 四缸 3.0L 直列六缸两种动力版本。 ▲BMW 新 i3 原型车 图源:KGP 摄影 动力系统上,目前所知的 Neue Klasse 平台将采用 800V 架构,但不会使用大容量电池,而且使用超充技术来提升补能体验。 ▲BMW 新 3 系渲染图 图源:Theottle / Kelsonic 内饰目前没有官方消息,但几乎可以确定将使用宝马新的全景 iDRIVE 人机交互解决方案,有独特的「全景视域桥」、梯形的「中央信息显示屏」以及「3D 视域前景显示」和全新的多功能方向盘。更具体的信息可以参考董车会之前的报道——《宝马绝不背叛「驾驶」》。 ▲BMW 全景 iDRIVE 人机交互解决方案 ▲现款 BMW i3 下一代的 M3 也将拥抱电气化,按照 BMW 工作人员的说法,下一代 M3 将放弃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而是转向轻混系统,同时一款与M3 相当的纯电动四电机车型也正在开发之中。 ▲BMW 新电动 M3 原型车 更锐利、更精致的新 X5 新一代的 X5 倒不像新 3 系那么激进,据说该车将采用Neue Klasse设计风格,但底盘却依然基于 CLAR 后驱平台。新车将提供混合动力、插电式混合动力和纯电驱动三种动力系统。 ▲BMW 新 X5 原型车 图源:Baldauf 我们也找到了根据测试车制作的 X5 渲染图。 ▲BMW 新 X5 渲染图 图源:Kolesa / Nikita Chuicko 最明显的变化还是在前脸,新 X5 将采用带有环形灯的「双肾」格栅,比现款宝马车型上小得多,LED 大灯与新格栅集成并采用 LED 元件。新车也不会具备凸出式的门把手,而是采用齐平设计,从 B 柱和 C 柱延伸出来的翼尖则有点福特 Mustang Mach-E 的味道。 新一代 X5 的尾灯也将比现在的车型更薄,并且确定里面将有一个「X」型的标志和尺寸夸张的扩散器。 ▲现款 BMW X5 完全不同的新 1 系 宝马正在对 1 系进行电动化改造,预计将在 2027 年推出这款入门级车型的纯电版本和混动版本。 ▲BMW 新 1 系渲染图 图源:Autocar 宝马集团的副总裁及品牌负责人 Bernd Körber 在上海车展上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宝马不会退出小型车市场。 宝马是一个全球参与者,覆盖全部产品线,出于各种原因,入门车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现款的宝马 1 系主要在欧洲市场销售,其在法国、希腊、西班牙、意大利等的销售份额约占宝马总销量的 30% 左右。 ▲现款 BMW 1 系 欧洲市场在售 宝马也曾专门针对中国市场开发过一款三厢版本的 1 系(F52),于 2017 年初在国内市场上市,由宝马德国总部和中国工程师共同开发,仅在中国生产和销售。 但后来这款车型并未跟随新的海外版本进行同步更新,而是以小改款的形式一直销售到 2023 年,最后一辆 1 系三厢轿车于 2023 年 7 月 27 日在华晨宝马沈阳铁西工厂下线。 在当时,这是国内能买到的最便宜的宝马车型,售价为 20.89 万元-24.99 万元,搭载的是 1.5T 或者 2.0T 的发动机。 ▲2023款 BMW 120i M运动曜熠版 国内市场已停售 新的 1 系将采用比现有车型更平滑的引擎盖以及更细长纤薄的「双肾」格栅,而且大概率会保持目前的掀背造型。 在奔驰和奥迪纷纷削减入门级车型和产线的情况下,宝马依然认为提供较低价格的宝马车型非常重要。 至于原因,他们认为,在保持市场份额之外, 1 系有助于让宝马和年轻用户保持接触,并发展其中的潜在客户,以及在入门级车型中的竞争有助于让宝马在提出更聪明、更高效的解决方案方面获取经验。 ▲上海车展宝马展台 即使逆风也不骑墙 The emotional premium car brand ensuring driving pleasure for future generations.(有情感的高端汽车品牌,确保为未来几代人带来驾驶乐趣。) 2025 年 3 月份,宝马集团在投资者关系演讲中这么表述了对旗下「宝马」品牌的愿景,关键词是「情感」和「驾驶乐趣」。 ▲宝马旗下的四大品牌 自从全球汽车产业开始向电动化和智能化转型以来,以驾驶操控性著称的宝马就在不断的被追问要如何续写「驾驶乐趣」的传统,尤其是在智能化趋势更明显的中国市场。 ▲BMW CEO 齐普策 CEO 齐普策在去年年底曾经做过一些解读,其核心观点大概是, 对于「智驾」竞争: 一款数字化的产品,应该具备很好的辅助驾驶功能性。我们非常关注中国汽车品牌提供的 L2++ 自动驾驶。但是必须要说,技术发展过程中,我们绝不会以消费者的安全作为代价。 目前宝马集团在全球有超过 2000 万拥有互联能力的车辆,其中约 800 万辆具备远程软件升级能力——这是真正的「大数据」,它非常有利于我们掌握智能驾驶产生的问题,而不是仓促上马,把用户当成小白鼠。 对于「驾驶乐趣」: 对宝马而言,驾驶乐趣并不依赖于动力系统本身,因为我们始终能提供充沛的动力。真正的驾驶乐趣,源于车辆与驾驶者之间的信息传递和情感连接,这也正是前瞻性设计的价值所在。 具体而言,就是不堆砌功能,更贴近驾驶员的需求。比如座舱,能让驾驶者无需低头或转头,只需目视前方,系统会在恰当时机提供所需信息。 多少有点霸气甚至显摆的感觉,但是齐普策这么说自然是有他的底气—— 虽然宝马整个 24 财年的营收有所下跌,但是其净利润依然处于 10 年以来的高位,而且整体业绩超过了奔驰,领跑整个 BBA,是在电动车型的销量上,更是甩开了两家整整一个身位。 2024 财年,BBA 三家全球交付量排名如下, 宝马集团:245.1万辆,同比-4%,其中宝马品牌:220万辆,同比-2.3%; 梅赛德斯-奔驰集团:238.9万辆,同比-4%,其中奔驰品牌:198.3万辆,同比-3%; 奥迪集团:169.3万辆,同比-11.8%,其中奥迪品牌:167.1万辆,同比-11.8%。 三家纯电车全球交付量排名则是, 宝马集团:42.66万辆,同比+13.5%; 奔驰集团:18.5万辆,同比-23%; 奥迪集团:16.4万辆,同比-8%。 长期以来,电气化出行一直被视为通往未来的唯一道路,部分原因是它与主流心态一致。现在,许多制造商正在改弦易辙,调整自己的战略。 但宝马公司则不需如此。我们起步时就有坚定的立场,即使逆风也不骑墙。 ▲现款 BMW Z4 M40i 说实话,在 BBA 三家里面,宝马确实是最「支棱」的那家,路线坚定,目前貌似也没有关厂、减产、裁员的计划,但是中国市场的销量下滑和份额下降是实打实的,在依旧保持全球化车型开发的思路下,「新世代」的电车能不能完成宝马「动力传动系统转型的最后赢家」的期冀,还有待观望。 ▲现款 BMW M5 最后,宝马投资者关系演讲中的一段话确实写的很漂亮,颇有点「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的意境,在这里与大家共享。 FREUDE is in our brand theme for almost 60 years. (喜悦,是我们近60年来的品牌主题。) Simple. And at the same time so much more than joy. (简单。同时也远远不止于乐趣。) More than happiness or delight, exhilaration and bliss. Moren than just a smile. (不仅仅是幸福或开心、兴高采烈、欣喜若狂。不仅仅是一个微笑。) All of them and none of them. (以上都是,也都不是。) It is freedom and self-actualization. (它是自由和自我实现。) Covering the little moments and the big ones. It comes like a spark and goes as fast; and while we can not hold it forever, we can always strive for it. (囊括细微时刻和重大时刻。它来得像火花,去得也很快;虽然我们不能永远拥有,但我们可以一直为之奋斗。)
雷军缺席,智驾噤声,今年的上海车展不再流量至上
4月23日,第二十一届上海车展拉开帷幕。与往届相比,今年的上海车展既有不变,也有改变。 不变的是,新能源汽车潮浪势不可当,自主品牌在势头上继续压过BBA、合资品牌,汽车行业朝着“东升西落”继续前进; 变化的是,少了雷军、周鸿祎等企业家亲临展台的“追星式”围观,车企纷纷褪去“智驾”(智能辅助驾驶)的激进营销话术,取而代之的是跨国车企的深度本土化战略、自主品牌的系统性技术突围,以及全行业对安全与价值的理性回归。 在监管部门加强“智驾”宣传监管、市场从“技术尝鲜”向“价值深耕”转型的背景下,本届上海车展成为观察新能源汽车“智能化下半场”的绝佳窗口。 来自2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000家企业参展,首发新车超120款,展区面积达36万平方米,创历届上海车展历史新高。但数据之外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汽车产业正以更成熟的姿态,推动全球汽车工业向电动化、智能化的深水区迈进。 网红企业家缺席,告别“追星式”围观 去年4月的北京车展,刚刚上市的小米SU7几乎成为了唯一的主角,而它的缔造者,小米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雷军无论走到哪里,都是引发一阵骚动,雷军每去到一个展台,都会被围得水泄不通。 而360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周鸿祎穿着一袭红衣,坐在车顶的画面也成为去年北京车展的代表性画面——车展最大的流量不再是车,而是人。 也是因此,有不少媒体感概,“车展已经不适合看车了”。 但到了今年上海车展,雷军缺席了。小米集团公关总经理王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雷总很想来,但是他的时间有其他规划,有冲突。” 周鸿祎仍是一袭红衣出现在车展,并且还和另一位网红“卤鹅哥”互动,但除此之外,已经再难吸引媒体的目光。 最终,还是雷军证明了自己的号召力。尽管他和小米YU7都没能出现在车展,但凭借“每天免费送5000千顶小米SU7Ultra同款闪电黄配色经典棒球帽”,小米依然是车展最大的流量担当之一。 上海车展首日,还传出一条关于“小米YU7推迟发布”的传闻,王化则对媒体表示,“刚刚还有媒体朋友反馈,外媒报道YU7推迟发布,甚至有说年底才发布的信息,真是哭笑不得。我们的YU7上市发布时间并未改变,依然是之前雷总预告的今年6-7月。” 雷军和周鸿祎失去的流量,也让其他车企高管有了更多曝光机会。 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表示,吉利将投资 200 亿元建设固态电池中试线,计划 2026 年实现全固态电池装车。针对欧盟反补贴调查,他呼吁“汽车产业需要公平竞争环境,中国车企的技术进步不应被政 治化”。 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宣布,未来三年将投入 500 亿元研发资金,重点突破氢燃料电池和智能驾驶技术。针对海外市场,他透露长安正在巴西建设第三个海外工厂,目标 2027 年实现拉美市场年销 50 万辆,2030年全球总销量500万辆,新能源占300万辆。 虽然不造车,但关注度比车企还高的华为同样是本届车展的“明星”之一。 在上海车展前夕,华为联合上汽集团,推出了鸿蒙智行打造的第五“界”——“SAIC尚界”。华为常务董事余承东表示,“有了上汽的加入,华为鸿蒙智行从‘四界’变成‘五界’,如同手掌紧握成拳,非常有力量。” 上汽集团总裁贾健旭则表示,“上汽将不设技术围墙,不做生态孤岛,不惧跨界竞争。”他还透露,目前尚界专属团队超5000人,首期投入60亿元,集团还为尚界打造了专属超级工厂。此前余承东曾透露,尚界首款车型已完成终审,计划于今年三季度发布。 在发布会上,贾健旭和余承东握完手后,还现场拥抱,展示上汽“All in尚界”的决心。 沉默许久的理想汽车CEO李想也重返车展,带来了去年遭遇滑铁卢的MEGA新款车型MEGA Home。 不管哪位CEO,哪位高管,本届上海车展最大的共同点是,大家都不再沉迷于噱头和流量,而是把重心放在公司战略和车辆本身上。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改变,监管机构对“智驾”的强监管功不可没。 “智驾”退场,L3初露锋芒 去年同期的北京车展,“智驾”曾是最风光的技术。智行驾道(ID:carviews)曾统计,彼时有超过10家车企在车展上公布了旗下的“智驾”方案,“端到端”“城区NOA”“无图智驾”等等都是热门词汇。 但到了今年,“智驾”成了烫手的山芋。 不久前,监管机构收紧了对“智驾”的监管,要求车企不允许未经审批的公开测试,如“千人团”、“万人团”都要进行明确、充分验证和公示,不能拿用户去做测试;规范宣传,不要夸大宣传规范技术名词,不能出现“自动驾驶”“自主驾驶”“智驾”“高阶智驾”等名词,要按照自动化分级标准,使用“(组合)辅助驾驶”一词;禁用“代客泊车”、“一键召唤”、“远程遥控”等功能。 上海车展开幕前两天,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联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针对“组合驾驶辅助功能(L2级驾驶自动化)”发出三条倡议:希望车企能切实履行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规范营销宣传行为、切实履行告知义务,规范车企对辅助驾驶的开发和宣传。 到了车展,无论是新势力还是合资品牌,“智驾”“高阶智驾”“智能驾驶”等等,几乎都消失在各家的宣传单和发布会上。 例如,车展上发布的新款理想L6入门版,虽然也加上了激光雷达,但其名称为“理想AD Pro辅助驾驶”,高配版也只是叫“理想AD Max高级辅助驾驶”,完全去掉了“智能”“智驾”标签。 唯一的例外是华为,其“乾崑智驾ADS 4”的广告牌依然出现在车展内外。 不过,华为似乎也有所顾忌。在深蓝S09发布会上,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靳玉志在介绍深蓝S09搭载的华为乾崑智驾ADS时,曾两次“口误”,先说出“智能驾驶”,后又改口说“智能辅助驾驶”。 华为在“智能辅助驾驶”方面确实走得很快,在上海车展前一天,华为正式发布乾崑智驾ADS 4、鸿蒙座舱HarmonySpace 5、乾崑车控XMC等解决方案。 华为乾崑智驾ADS 4共有四个版本:ADS基础版、ADS Pro增强版、ADS Max超阶版、ADS Ultra旗舰版。其中,ADS Ultra旗舰版支持高速L3、泊车代驾VPD、车位到车位P2P、城区智能辅助驾驶NCA、高速智能辅助驾驶NCA、全场景泊车等。 靳玉志表示,要实现从L2到L3的跨域,并非易事,因此优先从相对简单的高速L3开始。虽然高速L3理论上简单一些,但还是有一些难题需要克服。为此,他表示,2025年内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的研发团队,将从7000人增加到8000人。 靳玉志还称,2024年是智能辅助驾驶规模商用元年,2025年则是L3开启的元年。 事实上,此前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极氪科技集团CEO安聪慧,以及岚图汽车CEO卢放等均表示,预计将在今年下半年实现L3级自动驾驶。 国际智能运载科技协会秘书长张翔对智行驾道(ID:carviews)表示,监管收紧并不意味着“智驾”行业发展降速,而是车企对“智驾”的模糊营销,威胁到了消费者的行车安全。他认为,加强监管是对目前“智驾”行业的一次拨乱反正,有利于推动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也有利于自动驾驶迈入L3,乃至L4时代。 合资品牌集中展示本土化成果 去年4月的北京车展,上市首日即拿下近10万订单的小米SU7无疑是最风光的车型。哪怕到了年底的广州车展,从纽北归来的小米SU7 Ultra原型车,再次成为全场瞩目的焦点。 而在本届上海车展开幕前,不少人认为小米的第二款车型YU7仍将复制去年的盛况。于是,在小米YU7和雷军一同缺席的情况下,其他新车分到了难道的目光。 比亚迪及旗下子品牌带来多款新车和概念车,最受关注的是腾势首款概念跑车腾势Z和仰望U8L。 腾势Z拥有相当犀利的超跑外形,并且将搭载国内首款全栈自研的线控转向系统、云辇-M、全线控底盘、易三方等比亚迪黑科技。 仰望U8L则是仰望U8的加长版,主打六座布局的全尺寸行政豪华SUV。仰望U8累计销量已突破1万辆,成为自主品牌销量最高的百万级豪车,因此,仰望U8L理所应当地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 蔚来首次同台展示NIO、乐道、萤火虫三大品牌,其中乐道第二款车型乐道L90首次亮相,其采用900V全域高压架构,拥有240L前备箱容积,这也是目前业内最大的前备箱。 前两年,跨国车企纷纷发布本土化战略,例如2023年宝马提出的“家在中国”,大众“在中国,为中国”的口号,无一不显示出中国市场的重要性。 到了今年,能检验这些口号成色的新车,也终于开始出现。 大众带来了超过 50 款新车,其中 7 款全球首秀。一汽-大众 ID. AURA 概念车基于 CMP 平台,展现纯电设计新方向;上汽大众 ID.ERA 增程概念车则打破 “不造增程” 的传统,强调 “真实续航”;奥迪 E5 Sportback 融合奥迪驾控与华为智驾,力图成为合资品牌智能化标杆。 宝马全球首发新世代驾趣概念车,其拥有1300 马力、18000 牛?米扭矩的高性能。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首款中国专属新世代车型为BMW iX3L,目前车型已在沈阳下线并开启全面测试,明年与消费者见面。 日系车企也不甘示弱。丰田携全球首发的铂智7亮相,该车采用e-TNGA架构专为中国市场开发,配备8155芯片和本土化车机系统,WLTC续航达620公里,起售价下探至18万元区间。 尽管新品牌名备受争议,但本田“烨”品牌还是带来了第二款车型烨GT,其搭载第四代i-MMD插混系统,纯电续航200公里,百公里馈电油耗4.2L,剑指比亚迪唐DM-i。日产则全球首秀Frontier Pro PHEV插混皮卡,这款由中国团队主导设计的车型,以6.8L/100km油耗刷新细分市场能效纪录。 暂时的平静,挡不住淘汰赛的本质 用一句话总结今年的上海车展就是:告别流量,回归汽车。但,回归本质的上海车展会是一次例外吗? 在新能源汽车淘汰赛愈演愈烈的现实下,平静可能才是短暂的。张翔表示,新能源汽车行业并未发生大的改变,未来车企仍会陷入流量焦虑,加强对“智驾”的监管可以一定程度上遏制行业过于浮躁的氛围,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车企的生死问题。 极越、哪吒陷入困境的例子还犹在眼前,在行业淘汰赛尘埃落定之前,恐怕市场还会迎来更激烈的碰撞。 不过,好消息是,消费者也在促使行业健康发展。 前不久,市场研究机构麦肯锡发布报告称,中国汽车市场价格战愈演愈烈,但消费者的回应则难称热情,相比所付出的巨大代价,价格战对销量的净刺激微乎其微。 麦肯锡表示,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消费者对新车型、新技术热情高昂。从这个角度而言,“价格战”不如“技术战”。 因此,虽然上海车展可能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但掌握投票权的消费者,仍将是指引行业发展最重要的风向标。车企们与其绞尽脑汁创造营销词汇,不如认认真真做产品,靠实力赢下“技术战”。
贾跃亭:即使重来一次,仍会选择All in造车|独家
凤凰网科技讯(作者/刘毓坤 于雷)4月26日,凤凰网科技今日对FF创始人贾跃亭进行独家专访,在被问到如何看待此前"宁愿死在造车路上"这句话时,贾跃亭坚定表示即使重来一次,仍会选择All in造车。 对于“造AIEV”的坚持,贾跃亭表示这源自他对汽车工业的深刻理解。“汽车工业是所有产业链皇冠上的明珠,结合了从科技到AI到工业的所有核心要素,”他表示这与个人的产品梦想和技术追求密不可分。尽管经历诸多磨难,贾跃亭仍坚信FF和FX“不会死在路上”,并强调当前公司状况已与两三年前有“质的不同”,经济基本面和资本基本面都有显著改善。 谈及对中国新能源产业的贡献,贾跃亭将2014年的那条微博视为一个重要节点。“2014年底那条微博其实整个拉动了中国新势力造车的热情,”他回忆道,当时乐视是唯一一个从互联网成功转型做硬件的公司,他宣布造车的决定在某种程度上激发了包括李斌、李想等在内的一批创业者。 贾跃亭总结了三点对行业的贡献:首先,作为“冒险者”和“拓荒者”点燃了许多人的梦想;其次,FF作为“黄埔军校”培养了大量AIEV产业人才,这些人才分散到各个公司,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弯道超车”提供了人才支持;第三,他提出的汽车产业"四化变革"(智能化、电动化、网联化、共享化)理念得到广泛认同,启发了行业发展方向。 对于是否后悔选择在美国造车,贾跃亭承认这一决策“确实有一定道理,但并不全对”。他表示最初梦想是通过"中美双创"构建桥梁,为全球汽车产业带来推动力。他坦言在美国犯了很多错误,但如果能重来,他会努力将中国的高效率、低成本优势与美国的科技创新融合,相信“可能早就成功了”。 面对困境和质疑,贾跃亭依然坚持自己最初的选择,表示不会像其他造车新势力那样只专注单一市场,而是继续坚持跨国发展的战略。
造谣海鸥充电时起火爆炸 比亚迪法务部:一网民已被行拘
快科技4月26日消息,刚刚,比亚迪法务部发文,称网络用户“葡萄碎碎冰”因造谣被公安机关行政拘留。 近期,我们关注到网络用户“葡萄碎碎冰”在社交平台上散布与比亚迪相关的谣言,比亚迪报警后,公安机关迅速展开调查并抓获实际造谣人,该造谣者已被公安机关行政拘留。 我们始终尊重并接受社会各界的建议和监督,但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对于散布失实信息、蓄意抹黑比亚迪品牌声誉的行为,我们将坚决采取法律手段,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同时,我们重申,为进一步打击网络黑公关乱象,对相关符合条件的线索提供者奖励5万至500万的决定,长期有效。 具体可联系@比亚迪新闻打假办公室(邮箱:xwdj.office@byd.com)提供线索。 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比亚迪的关注和支持。 事件回顾: 本月中旬,该用户发布的“广西容县比亚迪海鸥充电爆炸”等内容,并表示车被烧的只剩下一个框架和一条未拔的充电线。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容县相关部门表示,火灾于4月12日凌晨起火,当天凌晨消防救援人员将火灾扑灭,无人员伤亡,一名工作人员透露:“不关新能源汽车的事,跟汽车充电无关。” 后续经查证,实际火灾现场照片显示涉事车辆基本完好,无证据表明与比亚迪有关,故“充电爆炸”系谣言。 责任编辑:落木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