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难逃“真香”定律,Model Y爆单,动了谁的奶酪?
特斯拉降价早已不是新闻,但一次降低7万元,仍引起了消费者的高度关注。 近日特斯拉发布国产Model Y标准续航版,购置税减免补贴后实际售价为人民币276000元起,预计8月开始交车。与长续航版不同,标准续航版采用磷酸铁锂电池,国标工况续航里程达到525公里。 特斯拉Model Y大幅降价,不仅将对20万元级智能电动SUV市场产生巨大的冲击力,甚至还波及到了特斯拉自身的其他明星车型。 特斯拉再现“价格屠夫” 特斯拉突如其来的降价,直接导致特斯拉官网“爆单”,毕竟27.6万元的售价相比长续航版和高性能版价格分别低7万和10万元,大大超出市场预期。 一位特斯拉销售人员向出行一客(ID:carcaijing)表示,“现在提交1000元定金,可锁定产位,越犹豫越难提车,仅仅是前三天的订单量,就足以使等车周期排到今年年底。”据悉国产Model Y标准续航版第一日,订单就突破1万,第二日突破五千,两日订单已超过Model Y在6月的总销量。 今年以来,特斯拉一直处在负面的舆论风波中,特斯拉未登“315”成新闻热搜、女车主上海车展维权、多地禁止特斯拉停驶等等,一时间特斯拉人人喊打。2021年4月,特斯拉Model 3销量环比暴跌75%,仅6264辆。 即便如此,当特斯拉再度降价后,特斯拉依然是汽车消费市场的王者,历史已经反复证明过,价格对特斯拉车型终端销量具有巨大影响。 ▲ 特斯拉Model 3及Model Y销量变化曲线图 制表人:李阳 以Model 3为例,2020年10月,特斯拉国产特斯拉Model 3标准续航升级版的补贴后售价从271550元降低至249900元,降幅多达2.165万元。与此同时,标准续航升级版的续航里程从之前的445km增加到了468km。 这一波降价直接带动了特斯拉销量,2020年11月、12月,特斯拉Model 3销量实现跨越式增长,分别为21604辆和23804辆。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Model Y降价及2020年Model 3大规模降价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搭载了宁德时代生产的磷酸铁锂电池。 由此可见,磷酸铁锂电池对整车成本控制有立竿见影的提升效果,且随着宁德时代磷酸铁锂电池在特斯拉电池供应链占比的不断提升,未来特斯拉车型仍有继续降价的空间, 据东吴证券研究所数据显示,2020年宁德时代共为特斯拉配套3万辆,占国产特斯拉20%份额,全球6%的份额。2021年1月-5月,宁德时代配套特斯拉5.7万辆,占特斯拉中国份额的47%,全球20%左右。东吴证券预测,宁德时代未来在特斯拉电池供应链中,将稳定在40%-50%之间。 平民版Model Y动了谁的奶酪 毫无疑问,当特斯拉Model Y售价从30万级别下探到20万级别时,对智能电动汽车市场的影响是巨大的,因为不论合资还是国产,这几乎是绝大部分旗舰车型的价格。如号称订单突破4.5万的福特Mustang Mach-E、已在欧洲横扫市场的大众ID.4、迟迟无法交付的极氪001等等。 尽管特斯拉一度因售后服务、产品质量等问题陷入舆论风波,但在当今市面上,特斯拉仍是公认智能驾驶体验最好的车型,正如罗兰贝格全球高级合伙人、大中华区副总裁郑赟向出行一客(ID:carcaijing)表示,“特斯拉在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领域仍处于绝对领先地位。” 与之相对应的,则是特斯拉销量一直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一骑绝尘。从市场接受度来看,特斯拉迄今为止尚未遇到一款真正有威胁的竞品车型。 这也意味着从某种程度上,受国产特斯拉Model Y标准续航版上市影响最大的,或许不是Model Y的竞品车型,而是特斯拉自身。 ▲ 特斯拉各车型参数对比对图 制表人:李阳 从售价上看,Model Y标准续航版相较Model 3标准续航版,也仅仅贵了2.5万元左右。但在中国市场,SUV车型对同级别轿车,在竞争力上往往是领先的,无论是续航还是空间,Model Y标准续航版的体验都优于Model 3标准续航版。 对比Model Y长续航版,Model Y标准续航版的优势也十分明显,7万左右的价格差距,足以填补很多性能上的不足,更何况单从参数来看,Model Y标准续航版和长续航版其实差距并不大,续航仅减少了可忽略不计的70公里,百公里加速也只慢了0.6s。 在特斯拉的诸多在售车型中,Model Y标准续航版无疑是最具性价比的车型。今年初,国产Model Y上市后,已非常明显的对国产Model 3产生了分流效果,如今“更香”的Model Y标准续航版也走向市场,分流效果只会更加突出。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特斯拉“内斗”加剧,特斯拉一款车型打天下的局面将被打破,但特斯拉产品矩阵的丰富,也让特斯拉这一品牌更具市场竞争力。
零跑汽车创始人朱江明:3年内超越特斯拉
日前,零跑汽车官方发布消息称:前几月,工信部发布第343批《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零跑成功通过核准,获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 而今,因为零跑造车资质获批,零跑T03多个版本出现在工信部新车申报公告目录中,并且公布零跑T03所有版本车型的生产资质也都转为零跑汽车。 获得造车资质,意味着零跑汽车也步入了发展快车道,在投资、销量后续到位的情况下,零跑汽车也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正是因此,零跑汽车定下了相当宏达的目标,比如三年内自动驾驶技术超越特斯拉。 7月15日,零跑汽车在浙江金华发布了零跑2.0战略。创始人朱江明分享了这一战略的具体内容: 1、经过五年的发展,零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定位与发展方向,将继续把技术放在第一位,坚持核心技术全域自研; 2、在自动驾驶技术方面零跑非常有信心,预计2024年实现全场景自动驾驶技术,三年内超过特斯拉; 3、可进化智能座舱也是零跑所重点关注的,这种进化包括软硬件两方面,通过模块化设计实现不断升级,例如C11车型的车机屏幕是分离式的,发烧友甚至可以在后期进行硬件更换; 4、在三电领域,零跑将陆续推出可变架构油冷电驱,直驱增程式油冷发动机,大功率碳化硅控制器,大模组电池技术,电池+车身一体化集成方案等; 5、2025年底之前,将推出8款车型,覆盖35万以内价格区间,并计划2022年进军海外市场。2025年零跑汽车整体销量目标为80万辆; 6、零跑自研的自动驾驶芯片凌芯01将搭载在零跑C11上,并于今年10月上市。
特斯拉纯视觉FSD版本Bug频发!马斯克:不认真测试的车主就取消资格
马斯克多次承诺又多次跳票的特斯拉“全自动驾驶套件”FSD 9.0 beta可算来了。 这次最大的改动莫过于采用纯视觉路线。一直坚称不要激光雷达的马斯克,这回连毫米波雷达也抛弃了,只靠摄像头。 另一项改进是让自动辅助导航驾驶可以用于城市道路。 最后是在UI上,去掉了之前版本密密麻麻的目标检测框,新版的渲染效果让人眼看起来更舒服。 大量车主升级后直接当起了测试员,在各种路况条件下试用自动驾驶功能。 要知道,测试汽车软件可不比测试手机App,路面环境的复杂和随时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时刻考验着算法的能力。 这不,就有一位叫Giacaglia的网友翻了翻特斯拉车主们发的视频,收集了FSD 9.0 beta的11个失误瞬间。 11个失误瞬间 先来看第一位老哥的遭遇,转弯到一半时他还在和同行人赞叹“Nice”,转过来后车子没认出路中间的绿化带差点撞上,吓得老哥减速缓一缓。 还是这位老哥,正在和同伴解释“我没法一边看路一边看屏幕啊”的时候,车子又没识别出路中间的柱子就要往上靠,还好老哥反应迅速一把拉回来。 老哥这辆车还会蛇皮走位,方向盘自己来回转切换车道,选不出到底该走哪条。 第二位车主也是手疾眼快型的,他的车子先是开上了公交专用道。 接着看起来是要自动超车但走上了错误的路线,之后还要强行并线,被人为阻止。 马上左转了却要换线。 另一个左转后又冲着路边停车道去了。 ‍第三位车主对周围路况比较熟悉,一边解说预测车子可能的行为一边录的视频。 他的车子先是无法识别路上印的单行道标志就要往上拐。 换道时机太晚,由于后车距离太近错过转弯机会,这可得绕一个大远了。 按导航应该左转的时候,车子到了路口不知道怎么办了。 最后还有一个小问题,一个指示牌被识别成了两个。 还有车主胆更大 上面这3位车主都是坚持规范操作,手不离方向盘,出现意外还可以迅速反应,而且都是在市区慢速路段录的视频。 要说更胆大的车主,也不少。 有全程撒把的。 再看这位,在直行流量还挺大的T字路口,说信任特斯拉能自己找到时机左转。 看来新的纯视觉方案在基础路况的表现还是值得肯定,需要改进的地方集中在多车道处理以及辨认复杂的环境物体、标志。 尽管FSD全称“Full Self-Driving”的字面意思是“全自动驾驶”,但前些日子特斯拉内部邮件也承认了目前只能算L2级。 △图源:thedrive 在SAE发布的自动驾驶分级标准中,L2级意味着驾驶员必须时刻准备接管转向、制动或加速以确保安全。 参与FSD Beta测试的车主大约有2000人,特斯拉对测试名额也有较严格的限制。 后视镜上方的摄像头可以监测驾驶员的注意力集中程度,出现不专心现象可能会被取消测试资格。 马斯克怎么说? 马斯克声明9.0 beta版修复了多数已知问题,但还可能有未知问题,一定要小心,安全第一。 对于车主发布的测试结果马斯克没发表什么评论,倒是经常回复一些车主发现的细节。 一位车主晒了新版FSD能认出路边狗狗的照片,马斯克就跑来调侃: 要是换成一只柴犬,车可能会显示狗狗币的图标。 有车主发现新版FSD能识别其他车辆的尾灯。 马斯克也来评论,说以后还会加入识别转向灯、危险警告灯,救护车和警车的警灯、警笛,甚至其他司机的手势。 虽然很期待这些新特性,不过同时希望马斯克也别忘了改进基础功能。
3D打印障碍轻松骗过9成算法 激光雷达和视觉“融合了个寂寞”
原标题:无人车最新破绽:3D打印障碍轻松骗过9成算法,激光雷达和视觉「融合了个寂寞」 L4级自动驾驶就能解放人类? 未必。 不久前,全球31家自动驾驶公司接到了同一支科研团队的通知: 你们的L4,有重大缺陷。 缺陷集中在多传感器融合方案,3D打印的路障,能骗过9成以上的激光雷达和ADS系统。 所谓多传感器融合,其实融合了个寂寞。 主流L4方案,几乎无一幸免。 这么严重的自动驾驶算法漏洞,是由中美联合团队发现,其中既有高校研究者,也有来自英伟达、百度、嬴彻科技的产业界大咖。 相关论文,不久前入选计算机安全顶会IEEE S&P 2021。 1 L4识别障碍物失败率超九成 问题就出在了融合方案上。 在自动驾驶系统里,实时「感知」周围物体,是所有重要驾驶决策的最基本前提。感知模块负责实时检测路上的障碍物,比如:周围车辆,行人,交通锥 (雪糕筒)等等, 目前各个公司研制的高级别(L4)无人车系统,普遍采用多传感器融合的设计,即融合不同的感知源,比如激光雷达(LiDAR)和摄像头(camera),从而实现准确并且高冗余的感知。 这样的设计,前安全冗余的出发点是各个感知源不被同时攻击,所以总是存在一种可能的多传感器融合算法,依靠未被攻击的传感器来确保安全。 这个基本的安全设计假设在一般情况下是成立的,然而研究团队发现,出了实验室,在现实世界中,这种多传感器融合的障碍物感知存在漏洞。 同时攻击不同的感知源,或者攻击单个感知源,都能使无人车无法识别障碍物并直接撞上去。 为了评估这一漏洞的严重性,团队设计了MSF-ADV攻击,它可以在给定的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无人车感知算法中自动生成上述的恶意3D障碍。 这个系统的特点是有效性、鲁棒性、隐蔽性,以及能在现实中实现。 测试结果显示,在不同的障碍物类型和多传感器融合算法中,攻击实现了>=91%的成功率。 同时团队还发现,系统生成的恶意3D障碍物,从驾驶者的角度看是隐蔽的,完全模拟现实情况;此外,对不同的被攻击车的位置和角度都有效,平均成功率>95%。 L4算法的失败率超过九成,还敢用吗? 2 为什么严重? 实验室里把L4系统“折磨”的焦头烂额,有什么实际意义? 当然有了。 研究团队设计实验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就是能在现实世界中复现,实际上,团队也这么做了。 在安装了激光雷达和摄像头的实车测试中,系统对于3D打印、表面经过处理的交通锥识别失败率高达99.1%。 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人为处理的恶意障碍物,对于物体表面做了特殊处理,雷达回波信号发生了变化,系统无法识别。 而所谓多冗余的视觉系统,也没能做出补救。 另外,在对百度Apollo自动驾驶的测试中,出现了100%识别失败的情况。 这个漏洞带来的危害和隐患是巨大的。首先因为它很容易在物理世界中实现和部署。 攻击者可以利用3D建模构建这类障碍物,并进行3D打印。目前市面上有很多在线3D打印服务,甚至不需要购置3D打印设备。 其次它可以高仿合法出现在道路上的障碍物,比如交通锥。而攻击者可以在物体中填充水泥、金属等等,重量轻松超过100公斤,高度迷惑、又能造成严重的碰撞后果。 另外,攻击者还可以利用道路障碍物的功能设计一种仅针对无人车的攻击:将钉子或玻璃碎片放在生成的恶意障碍物后面,这样,人类驾驶员能够正常识别交通锥并绕行,而无人车则会忽视交通锥然后爆胎。 在这种情况下,恶意的障碍物体可以像普通交通锥体一样小而轻,以使其更容易3D打印、携带和部署。 3 多感知融合不是万全之策 这项研究的主要价值在于让大家意识到多传感器融合感知同样存在安全问题。 自动驾驶研发团队一直把多传感器融合作为对抗单个传感器攻击的有效防御手段,但这篇文章证明传感器“堆料”不能从根本上防御对自动驾驶系统的攻击。 一般车上都有的紧急刹车系统可以防御这种攻击吗? 可以减少风险,但不能完全防止。 自动驾驶系统的存在意义,就在于自行处理尽可能多的安全隐患,而不是依赖紧急刹车系统。 紧急刹车系统永远也不应该用来代替自动驾驶本身的功能。 所以唯一的方法是自动驾驶供应商们要想办法在系统层面上解决漏洞。 目前团队已经联系了31家自动驾驶公司,其中大部分都表示将对自家的产品重新评估。 4 产业界学界联合成果 本研究作者团队,一共有9名研究人员。 其中,四位同等贡献第一作者来自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密西根大学安娜堡分校,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和英伟达Research。分别是Ningfei Wang, Yulong Cao, Chaowei Xiao和Dawei Yang。 三位教授分别是Qi Alfred Chen, Mingyan Liu, Bo Li 此外还有两位来自产业界的研究人员,分别是百度深度学习技术与应用研究和国家工程实验室的Jin Fang和嬴彻科技CTO杨睿刚。
国内虚拟货币“挖矿”产业上演“大逃亡”“水电厂”竟然卖到闲鱼上
财联社(北京,记者 姜樊)讯,除了卖银行股权,闲鱼上还能卖什么?近日,财联社记者注意到,在闲鱼二手转让平台上,出现了不少小型水电厂、矿机的转让信息。记者发现,这些信息大部分发布于6月份,待售水电厂的位置大多处于四川、贵州等地的山中,发电量大小不等,规模在几百千瓦到几千千瓦之间,价格也从百万到几千万元不等。 这些小型水电厂待价而沽的背后,映射的是国内虚拟货币“挖矿”产业正在上演一场“大逃亡”。业内人士透露,这些小型水电厂原本是用于“挖矿”的,而记者也从部分卖家发布的信息中看到,与水电站同时转让的,还包括挖矿机架、矿机等挖矿必备用品。 有业内人士直言,当前国内虚拟货币“挖矿”产业几乎已经处于停滞状态,是闲鱼上会出现大量小型水电厂转让信息的原因。由于监管越来越严,即便是有了水电资源,但实质能开工“挖矿”的矿场已几乎绝迹。因此,尽管闲鱼上留言的买家不少,但是真正准备接手的买家却寥寥无几。 小型水电厂挂网转卖但无人接盘 一位闲鱼水电站的卖家在财联社记者问及为何要转让水电厂时坦言,是因本人另有发展计划。 “国内外是冰火两重天,国内挖矿从业者要么退出另觅出路,要么只能转战海外。”一位币圈人士表示,这一次监管打击力度超出此前行业预料。此前圈内人士对四川等地用废电“挖矿”还心存幻想,但现实却是当头棒喝,监管的坚决态度也让不上“矿主”意识到,“逃亡”是唯一的选择。 闲鱼上出价为95万元的一座发电厂的卖家对财联社记者表示,待转让的小型水电厂手续齐全,并不在清理范围之内。他所转让的小型水电厂仍可以用于虚拟货币的“挖矿”,接盘即可运转,但具体成交价仍需面谈,其他细节也需要面谈。 值得注意的是,小型水电厂卖家标注的待售物品大多都与挖矿相关,而“手续齐全”、“并入国网”、“不在清退范围内”、“得到后即可开机运行”等信息,是这些发电厂卖家普遍的承诺。但是这些表述也遭到了“看客们”的质疑。在评论区里,不少留言质疑水电站极有可能因参与虚拟货币“挖矿”,存在被关停的风险,有人甚至直言这是“顶风作案”。 “现在这种水电厂大概率不会有人接盘。”一位“挖矿”从业者对财联社记者表示,从此次国家的政策层面来看,通过水电能耗“挖矿”的产业都已经被叫停了,即便是低价入局,国内也无法再建立“矿场”,无法开机“挖矿”,做这种投资等于“打水漂”。 重庆工商大学区块链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昌用认为,出现大量的小型水电厂转让的情况,可能是因为这些卖家对政策趋严的担忧。目前,监管对“挖矿”产业清理整顿的意图已然明朗,即便是现在还未波及到这些水电厂,但业内对后期政策趋严的形势已然预期明确,因此不如尽早转让,及时止损。 据了解,各地都在清理整顿违规为比特币等虚拟货币“挖矿”供电的发电企业。云南能源局此前下发文件,要求6月底完成比特币挖矿企业清理整顿。严肃查处比特币挖矿企业依托发电企业、未经许可私搭私接用电、逃废国家输配电费、基金以及附加牟利的违法行为,一经发现,立即中止供电;严肃查处发电企业未经许可,利用所发电量私自向比特币挖矿企业供电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违法行为;严肃查处比特币挖矿企业。 转战海外 矿场在国内已无生存空间 国家对虚拟货币挖矿行业的重拳出击,让此前挖矿产业利用丰水期废电“挖矿”的幻想破灭。 今年5月底,国务院金融委会议明确提出将打击比特币挖矿和交易行为。此后,内蒙古等多地就发布通知,清理整顿虚拟货币“挖矿”相关产业。当时,不少“矿主”还乐观的认为,用丰水期的废电“挖矿”并不会造成电力紧张和能源消耗的上升,对“双碳”目标并无影响。即便是内蒙古等个别地区不能挖矿,也可以转移到废电较多、暂无限制的四川等地。 然而,四川等地的清理整顿文件接踵而至,这才让“挖矿”从业者意识到了国家对这一行业清理整顿的决心。一些连夜从内蒙等地“搬家”而来的矿场,还没来得及开机运行,就再度被搁置。 一位币圈人士对财联社记者表示,现在国内外对虚拟货币“挖矿”的态度可谓是“冰火两重天”,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和地区电费便宜,且政府相对支持,因此现在很多矿场正在准备转移。但由于大量机具“出海”需要报关的时间较长,因此目前有大量的“矿场”在国内排队“出海”。 “从理论上讲,由于国内监管趋严,当前大量虚拟货币矿场关门导致总体算力下降,这意味着如果能开机运行,挖矿难度比以前下降不少,而现在即便比特币等币值较低,但利润率仍然较高。”上述人士对财联社记者表示,从目前来看,挖矿的利润率仍有200%左右,因此选择“出海”继续从事“挖矿”的人不在少数。 一位业内人士亦表示,挖矿本质上是一种数字资产的生产制造,尽管国内政策打压,但是北美和其他国家有相应的政策支持,并且电费价格和各类基础设置比较成熟,国内矿场数量和规模下降的同时,国外的矿场会出现增长。 跌落谷底 矿机、算力价格两月折价过半 监管重锤之下,国内“挖矿”的相关产业均出现了快速萎缩。据了解,在虚拟货币的产业链上,不仅有矿机的生产制造商、托管矿机的矿场,还有提供挖矿服务的平台。 “今年四五月份,是整个行业的高光时刻,那时候我们的算力价格要比现在高出将近三倍,还供不应求。”90后小伙王东对财联社记者表示,他此前所在的企业为“挖矿”者提供算力,而现在服务器销售状况十分惨淡,即便是价格已经跌落低谷,依然无人问津。“整个行业都处于停业休息的状态,就个人而言,只能另寻出路,退出这一行业。” 王东表示,在国内监管政策出台之前,比特币价格高涨带动了挖矿产业的快速发展,矿场只有持续增加算力,才能更快更多地“挖币”,因此那时挖矿算力价格水涨船高。以每16G TB的算力为例,价格一度涨高到了6000元,但监管政策出台之后,同样算力的价格迅速跌至不足2000元。 不仅如此,矿机价格亦在大幅缩水。一位业内人士透露,以当前性能较好的矿机S19为例,在监管政策出台前单价已经炒至六七万元每台,但现在价格已不足2万元。而一些性能较差的设备,只能当“废品”出售。 刘昌用表示,各地打击“挖矿”的政策出炉之后,各类矿场、矿池等“挖矿”相关产业全部关停,尽管不少矿场选择“出海”,但仍有大量设备运不出去,卖方大量增加。但政策总体趋严预期仍在,接盘的人较少,因此价格持续下跌。 监管趋严 业内预计仍将有更严格政策 刘昌用表示,从目前来看,监管层之所以打击虚拟货币相关产业,最直接的原因是环保。但是,防范虚拟货币炒作带来的社会风险,消除去中心虚拟货币对外汇管制的冲击,大力推进自主可控产业区块链的政策选择,也都是加强监管的重要原因。 在多重风险之下,此轮监管力度较此前任何一次都更为坚决和严格。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中国对与虚拟货币的相关产业监管趋严的形势已定,预计未来对虚拟货币炒作的各个环节将有更加严格的政策。国内虚拟货币挖矿、交易等整个行业的生存空间已无。 今年以来,监管围堵虚拟货币的力度正在不断升级。除了内蒙古、新疆、云南和四川等国内主要虚拟货币“挖矿”地区,对“挖矿”采取了严厉打击措施以外,央行也约谈多家银行及支付机构,切断交易资金支付链路。7月份,北京地方金融监管局更是直接关停涉嫌为虚拟货币交易提供软件的服务商,同时禁止相关机构为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提供经营场所、商业展示、营销宣传、付费导流等服务。 监管对虚拟货币的围追堵截,也让不少区块链技术公司更专注于进行技术领域的突破。一位区块链业内人士对财联社记者表示,此前区块链技术公司往往通过发布Token、或是参与炒币获得额外收益,而现在则需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真正区块链技术开发上。这也倒逼一些只做虚拟货币的区块链公司“关店”退出。 “区块链技术发展或多或少会受到监管政策的波及,从技术研发难易程度和场景的可拓展性来讲,公有链技术前景远超联盟链和私有链。一位区块链业内人士表示,作为虚拟货币的底层技术,区块链依然很有前景。但它目前仍在发展初期,如果只用来炒币,意味着链上承载的信息只是用来炒作,区块链技术被大材小用,不利于区块链整体的发展。区块链技术需找到真正有价值的场景,发挥出其潜在的优势。
30亿用户同时左右滑一滑,约会市场迎来盛夏
作者 | Lexie 编辑 | Lu 首图来源:Ann Mark 我们人类都是在社群中生活的动物,和他人的互动是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疫情的最大影响之一就是让人与人之间的社交变得更难了,而浪漫和爱情作为生活中的调剂,也从去年开始让有情人们吃了不少苦。交友和婚恋需求并不会减少,只是他们的形式改变了,近来随着欧美抗疫有起色,外加疫苗的大规模推广,去年被按下暂停键的约会和结婚项目终于要回来了,但它们还和以前一样吗? 夏日 = 恋爱 + 疫苗的季节 去年3月,疫情在欧美开始爆发,无法面对面约会的现实让年轻男女对约会软件的兴趣在初期骤减,比如Tinder和OkCupid等公司的母公司Match Group立马就看到股价跌了25%。不过居家隔离的孤单寂寞让人也想要有个说话的人,用户需求也渐渐回弹,比如Bumble用户在3月末所发消息总量和月初相比就增长了26%;Tinder在3月末的用户活跃度也创下了新纪录,一度有30亿用户同时左滑右滑;同性恋爱软件Hornet的社交互动活跃度从3月中起就有了30%的增长等等… 这要放在前几年,一场疫情会大型摧毁婚恋交友市场,但如今的世界被科技赋能,约会市场也一样,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网上交友已经成为了占比最高的婚恋交友方式,其实在2017年异性恋群体网上相识的比例就达到了39%,而同性恋群体的数字则达到了60%。 各家约会软件为了适应疫情期间的新需求也迅速变身: Bumble自从推出语音和视频聊天功能,用户使用量大涨84%,同时还以隔离为创意用长椅进行了户外营销,趁着东风Bumble在今年2月完成了IPO,首日收涨63%。 OkCupid用户对FaceTime,Skype和Zoom等视频聊天软件的提及度增长了180%,从3月到4月用户的线上约会数量增长了83%; Hinge也推出了“date from home”的远程聊天约会功能; Tinder的“passport”功能让用户可以跟世界任何其他地方的用户相匹配。 甚至还出现了叫做“一起隔离”的app让单身人士可以通过视频的方式一起打发时间,这个app还会提醒你要勤洗手,可以说是很实用了… Match的研究发现疫情前只有6%的单身人士会选择视频约会,而现在69%的人都有这个意愿,视频约会或将大程度永久取代实体初次见面,对于用户来说省去了梳妆打扮出门的麻烦又可以减少踩雷风险,对于这些app来说也是将用户留在app上增加粘性的好方法。 不过,真正的约会也终于要回来了。 今年第一季度,受各个国家疫苗的大批普及活动助推,Match旗下包括Tinder,match.com,OkCupid和Hinge等app的平均用户数有12%的增长,光是Tinder每日用户左右滑的数量就有15%的增长,随之带来了Match第一季度总体收入23%的增长。Match Group5月发布的第二季度收入预测显示这一数字将达到6.8亿美元-6.9亿美元之间,比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2%-24%,同时与行业预测的6.788亿美元相比也有所增长,公布后股价即涨6%。 后疫情时代社会的结构和人们的生活习惯也被改变了,许多之前在大城市工作的年轻人搬回老家远程工作,约会软件将成为他们交友的重要渠道,而即使是在大城市的年轻人,在远程工作的前提下也将会把更多时间分给交友和生活,而不是通勤和工作,约会软件或将迎来一个非常火热的盛夏。 同时约会软件作为一种意义上的社交媒体,对于年轻人对社会问题的态度和行为也有重要影响,为了实现拜登定下的独立日假期前要让全国至少70%的成年人完成一针扎好的目标,白宫与各大约会软件联手在app中增加了可以标识自己“已打疫苗”的功能,OKCupid调查发现已经完成疫苗接种的用户比其他用户的匹配度要高约14%。 终于可以结婚了! 疫情间,有些等不急的夫妇决定激情>速度,放弃了精心准备的婚礼计划,选择对婚礼的场地、服饰、餐饮等多个元素进行妥协,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婚礼传统,比如: 人们意识到其实真正想分享这份快乐的其实也只有家人和密友,婚礼变得更加小型和亲密,许多婚礼也变成了不只一天而是长周末式的庆祝; 新人们开始选择“私奔式”结婚,无需复杂的仪式感,只要能跟彼此在一起就很美好; 酒席不再是“大锅饭”,从鸡尾酒到餐食都是精致的一人份; 由于室内人群聚集受限,居家婚礼和户外婚礼成为了最夯的婚礼场所! 受这些转变影响,许多初创公司也正在及时转舵自己的商业模式,比如来自达拉斯的婚礼和单身派对策划服务公司Fêtefully本来主打的是提供婚礼等活动策划服务,用包括人工智能等技术解决老式婚礼策划的痛点,让新人们能够最快最准的找到适合自己的供应商,但在疫情期间它更多的是为情侣提供创意约会活动策划,或者帮有些新郎策划在家就可以进行的给新娘的惊喜活动。 虽然去年实体婚礼大幅减少,但人们却没有停止婚礼策划的脚步,Fêtefully在今年年初刚完成了来自Techstars和Techstars Austin Accelerator的12万美元pre-seed轮融资,并透露出目前有1300多对新人已经在平台进行注册,排期等待大日子隆重实体婚礼的到来。 婚庆电商平台Zola最近发布的一项报告也显示许多小型婚庆公司也在对婚礼服务进行改进以求生存:比如76%的公司增设了“抗疫情击打条款”,其中包括灵活退订和安全措施等,有43%的公司增加了包括直播&云婚礼、小型婚礼和私奔低价套餐、一花多用、回转式酒吧等服务。 但也有初创公司早在疫情发生之前的商业模式就一不小心“命中”趋势: 比如独特婚纱定制服务初创公司Anomalie,创始人Leslie Voorhees Means在亲身经历了找到完美婚纱的困难后,和丈夫共同创立了Anomalie,用她在中国为Nike和Apple工作时所学到的供应链知识造福成千上万的新娘。 图源:Getty 用户首先通过问卷调查写下对完美婚纱的要求,然后设计师会基于此进行设计,期间会与用户反复沟通直到满意为止,用户不但全程都可以提供反馈,而且整个流程下来价格大约在1600刀左右,比一般的婚纱性价比要高很多。从一开始,Anomalie就决定将所有的设计、定装、试装环节用远程和邮寄的方式进行,因此在所有的婚纱店受疫情影响关闭时,Anomaile从中得利,去年3月需求已经破纪录,自那之后每周销售额呈现三倍增长。 Anomalie如今已经完成了约2000万美元的融资,接下来将利用更多新科技减少新娘们在婚纱可视化和试装方面的痛点。 对那些愿意等待的新人来说,虽然去年计划泡汤,但今年春季开始待婚人士们大批出动,婚礼需求大程度反弹回来了:主打婚礼策划的软件Joy在今年3月注意到,与去年同期相比,在app上注册的婚礼数目增加了一倍, 而4月的增长更是达到了400%。 Zola发布的报告也显示,有32%的公司在去年因疫情损失超过5万美元,不过全美近500家婚庆服务公司在今年接下来的日子都已经被订满,30%的公司说今年以来没有看到改期或取消的情况,甚至有81%的新人表示今年不管咋样都一定要结上婚! 图源:Getty 其实早在疫情前,婚庆市场的大蛋糕就已经越做越大了,婚庆公司The Knot的数据显示2019年时平均一场婚礼的花费就达到了3.39万美元,这还并不包括蜜月旅行等的费用。调研机构IBISWorld的报告显示,在2019年全美婚庆服务的年销售额就已经达到了750亿美元。The Wedding Report的数据则显示受去年延期影响,今年全美将比往年多约65万场婚礼,一年大约将有277万场婚礼,而前疫情时代每年大约只有212万场。 而后疫情时代,包括小型、私密、户外婚礼等潮流也将继续,直播等模式让新人与远方亲戚朋友在疫情间能共同庆祝,这也将会被继续沿用,还有情侣已经等不急了,许多公司表示需求已经排到了2023年。 人生苦短,人与人之间的火花来调剂再需要不过了,疫情间人们无处释放的爱和激情终于得以释放,约会的新奇感和婚礼的仪式感的回归也让这个世界恢复正常的脚步多了一些浪漫。 参考资料: 1.As Americans Head Out Of The House, These Startup Sectors Hope To Tag Along (CrunchBase) 2.Tinder owner bets on 'summer of love' to lift revenue as curbs ease (Reuters) 3.Not Your Mom’s (or Dad’s) Wedding Business: Startups Take on Bridal Industry Traditions (CO) 4.The Future of Weddings, According to Wedding Vendors (Zola)
打车大战重启 谁能趁机上位?
有美团打车员工透露,近来接了不少紧急需求,以至于周五加班到深夜,周六一大早又爬起来去公司开会。另一家网约车平台的员工小雨也吐槽说,自从滴滴被审查,其它打车APP像是约好了似的,她了解到,几乎相关从业者都在加班,“领导自己卷,比着加班,风气就很差”。 采访 | 曹默涵 饶桐语 高越 文 | 曹默涵 编辑 | 金匝 运营 | 林塔 “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过去10天里,各个打车APP的注册邀请和优惠券,争先恐后地涌进张灿阳的手机。 最开始是短信轰炸,20元的打车券每天都有;后来是消息推送、页面弹窗,系统无孔不入地通知他“幸运地”被100元、128元、150元的券包砸中。 张灿阳是滴滴打车大户,每天都会打车,一年消费接近两万,想到此前也没注册过这些打车软件,他薅羊毛的心开始蠢蠢欲动。热心网友早就列好了“滴滴替代品清单”,在那张列表里,有熟悉的互联网大厂推出的打车应用,比如美团打车、高德打车、百度打车,也有此前“听都没听说过”、但网友说“用完真香”的平台,比如T3出行、曹操出行等,各个平台的背景和优势十分清晰。 ▲ 网友总结的清单。(可上下滑动)图 / 新浪微博 张灿阳依样画葫芦地注册了8个平台,数一数他手机里现在各家的优惠券,T3出行发了9张,百度打车发了14张,高德打车发了24张,美团打车“有点夸张”,发了52张。他一度有些开心,恍惚间好像回到了当年滴滴和快的掀起补贴大战时的情形,对打车的用户来说,那是一段极其开心的时光。 之前的张灿阳,其实是不会考虑其它平台的,他最常用的是滴滴,“要知道习惯对你的影响很可怕”。但看似大局已定的出行市场,因为滴滴被监管部门点名,在这个夏天罕见地撕开了一个口子,火药味弥漫开来。 3公里内0元打车,很香,4折最高立减20元的券,用着也蛮爽,但打了几次车后,张灿阳发现,羊毛根本是薅不完的。 “我一天打8趟车也用不了这些啊。”他叹了口气,挑拣了一番,把体验不太好的APP都删了——有的是车辆在地图上“漂移”,路线不准确,有的是司机不按导航走,明显绕路,还有的是需要乘客提前预付车款,“很劝退”。 但哪怕产品还有Bug,哪怕还没准备好,长期生存在滴滴阴影下的打车玩家们,也得拼命抓住好不容易打过来的这束光。 T3出行那张流传很广的截图里,这场打车大战的紧急和迫切已经展露无遗。 “各位同学,面对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经昨夜公司经管层紧急会议决定,T3出行紧急调整开城计划,本月内要连开15城,日均单量突破百万,牢固树立中国网约车第二地位,今天起全员开启战斗模式!” 多名T3出行的员工向每日人物透露,这段话是T3安全部的老大在内部的发言。他对部下鼓劲,称公司产研同学已经率先作出表率,本月主动实行007(全月无休),希望安全部门员工也要和公司保持一致,因为“市场给我们的窗口期只有40天”。这是因为行业内有一种说法,企业接受网络安全审查,最快45个工作日可以出结果。 T3出行眼中“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也是对手滴滴的至暗时刻。短短一个星期内,这个国内共享出行市场绝对的霸主,接连遭遇监管的重锤。跟着风向而来的对手们默契地认定:眼下,就是反攻滴滴的绝佳时刻。 背靠央企国企、合规率高、安全有保障……这些关键词,成为了T3出行、如祺出行和享道出行这些平台参与这轮网约车大战的筹码。T3是一汽、东风、长安共同成立的,如祺背靠广汽,享道是上汽旗下的产品。滴滴下架后,它们极具针对性地把“央企注资”“国企背景大平台”“安全合规”这些字眼写进了官宣,放上了海报,以此来占领高地。 作为聚合平台的美团和高德也迅速作出反应,美团在名称后缀附上了“打车随机立减”,并配合打车业务发布了新版本,头一条更新,便向外界宣告“美团打车超优惠,更多车型,叫车更快”。高德地图的后缀也加上了高德打车,位置已经排在了导航、公交、地铁前面。 似乎觉得超级APP美团的导流还不够,7月9日开始,原本已经下架的美团打车APP时隔两年回归,登陆各大应用市场,一眼看过去,Logo已经变了模样,原先的蓝色背景变成统一的“美团黄”,白色的车也变为黑色,定位是“品质安全快车专车出租车软件”。 有美团打车员工透露,近来接了不少紧急需求,以至于周五加班到深夜,周六一大早又爬起来去公司开会。另一家网约车平台的员工小雨也吐槽说,自从滴滴被审查,其它打车APP像是约好了似的,她了解到,几乎相关从业者都在加班,“领导自己卷,比着加班,风气就很差”。 昔日被滴滴压制的对手一拥而上,这多少有些尴尬的场景被网友调侃为“发滴难财”,但这样的操作,在商业丛林竞争中再正常不过。 一个可以佐证的事实是,滴滴在2018年发生顺风车安全事件后,主打顺风车的嘀嗒得以抓住机会,在短时间内迅速积累了大量用户。嘀嗒的招股书显示,2018年、2019年及2020年,嘀嗒的顺风车平台分別产生了约4820万次、1.785亿次及1.463亿次搭乘,同期交易总额分別约为19亿元、85亿元及81亿元。 奥纬咨询董事合伙人、前蔚来资本管理合伙人张君毅常年关注汽车和出行市场,在他看来,滴滴的对手们抓住目前的时间点进一步扩张,是必然的选择。 “为什么不呢?同样都是要获客,现在成本要更低。”张君毅说。原来滴滴正常运营的时候,这些平台共同面临一个强大的对手,如今滴滴的获客遭遇限制并且面临未知的监管风险,火力被牵制,正是打反击战的时候。“在滴滴已经下架APP的情况下,你(二线平台)都没有扩张的话,你的投资人会怎么看?(会比之前打不过)要更无能是吧?” ▲ 天津,路边的高德地图广告。图 / 曹默涵 摄 砸钱,抢人 网约车赛道上,二线玩家们没有功夫考虑利弊、计算得失,抓紧时间砸钱、抢人才是正经事。 高德、美团可以借助平台优势,通过给老用户推送优惠券完成线上获客,但对于T3出行和曹操出行这样辨识度较低、业务较单一的平台来说,一切都难得多。 7月9日,在天津一家大型商场门口,高鸣一手拿着T3出行小程序推广码,一手攥着手机和充电宝,向走出来的顾客推荐:“您好,了解一下T3出行吗?” 尽管这样的推荐很少得到回应,但对高鸣来说,T3地堆也是一份极具吸引力的工作。4天前,他趁着滴滴事件从成都来到天津“深耕市场”,这个项目报酬丰厚,“做一单拿一单的钱”,成功邀请一名没有注册过T3的新用户,只要对方在24小时里打一次T3的车,高鸣就能可以拿到25块现金。 天津算是T3难以攻占的城市,他在这里每天只能拉一二十单,作为对比,此前在成都时,一天三四十单没问题,一单的奖励25元,算下来每天能有小一千块的净收入,5天拿了4000多块,一个月不用每天都干活,也能拿到2万多,“比去服务行业好多了”。但这样的高薪时刻完全取决于打车大战的长短,他也不知道还能维持多久。 在这样的混战下,高鸣招聘起兼职地推也十分野生,只有寥寥两句指导:那些出来之后看手机的人,基本上是要打车的;那些抬头直接走的,大概率会去坐公交。培训的人还会特别提到,可以强调一下滴滴下架的事儿,再捎带提一嘴T3的央企背景。 对二线玩家来说,地推拉来了大量用户端的需求,但对应的司机运力,是这些打车软件必须突破的瓶颈。 7月7日,北京地区不少司机和普通乘客都收到一条短信:美团打车于7月8日北京正式上线,诚邀加盟。点开链接是美团打车平台上搜谷出行的加盟页面,写着“更多订单、更高收入、平台垫付、收入无忧”。 7月14日,美团打车针对新司机注册的福利活动再度加码,注明7月14日至20日期间,新司机在平台注册后,可以享受免佣7天,而限时邀请新司机加入,最高能赢8888元。 别的平台也不遗余力地砸钱向司机示好。例如高德宣布7月5日12点至7月8日12点,联合星徽出行、AA出行等平台推出“0抽佣”活动,期间拉的订单额全额给注册司机,平台不拿一分钱。 这也让一位在高德接单的星徽出行司机“吓了一跳”,平时跑5公里,他只能拿22块钱,这两天突然蹦出个30块。尤其是一两百的大单更明显,他朋友最近接了一个经济型的单子,最后拿了200多块钱,按平时距离,拿到手也就140块上下。 更多“抢人”的平台瞄准了滴滴司机。在北京跑了5年滴滴的陈星,去年3月换了一辆日产天籁,专门用来拉专车。最近几天,至少有不下10个电话打给他,邀请他注册高德星徽、曹操出行、美团打车等平台的新司机,“首单奖励100元”“佣金补贴1.4倍”“高峰期冲单最高奖1180元”的优惠说辞层出不穷。 对于这些,陈星不是不动心。他是从滴滴补贴时代一路跑过来的,2015年滴滴在拓展市场的时候,同样对司机推出了各种高额补贴活动,烧了不少钱,比他早入行的司机也薅了许多羊毛,有人一年“弄了好几十万”,甚至催生出一整套刷单产业链。2015年10月,有司机通过购买刷单软件、注册账户领取优惠券、虚构打车交易等行为刷单,在短时间内获利3万余元,被海淀检察院以诈骗罪直接批捕。 如今,每天只跑滴滴已经让陈星忙不过来,他也断了再去别家平台的念头。“都一样,说白了你一天就那么多时间,拉那么多太麻烦了。”他顿了顿,“我算是看明白了,补贴都是暂时的,不去贪图那个。” 重庆的滴滴司机王学成也是觉得麻烦,没有加入别的平台,更多是因为目前的收入还可以。他是重庆某区滴滴金牌车队的一员,车队里都是能干的司机,队长一个月最多能跑3万多的流水。“人家好辛苦,五点钟就起床,十一二点才回家。你说厉不厉害?而且他一个月都不出去耍一天,除非车子烂了,没有办法才休息。” 司机们不愿离开滴滴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滴滴会承担一部分无证经营的罚款。在北京跑滴滴的司机周平就曾被罚过1万块,车也被扣了,交完钱才能取车。他先付了钱,然后按照滴滴司机们的经验,向平台客服反馈,最终这笔罚款由滴滴买了单。“还是滴滴这边保障多一些,”周平感慨,“别的平台都不管。” ▲ 图 / 视觉中国 烧钱就能赢的时代过去了 T3出行将本轮战斗的目标,锁定为“牢固树立中国网约车第二地位”;曹操出行员工也就此评论称:目前第二是我司,我们也会加大马力,不会让T3这么容易超越。 看上去,二线玩家似乎根本没有挑战第一的打算。但这是因为他们不想吗? 订单量和日活数,是评判各大平台市场占有率的依据,但各家自己统计的口径不同,也难以统一比较。一个可以参考的数据来自于交通运输部建设的全国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平台,平台每个月会公布监测到的网约车订单信息。 每日人物查阅了2020年10月至2021年6月的数据,通过总订单数和各平台订单数,计算得出了主流网约车平台市场占有率。 ▲ 制图 / 曹默涵 从表中可以看到,滴滴出行(含花小猪出行)的市场份额,相较于其它平台的优势是碾压性的,这9个月的市占率平均值达到82.7%。而将滴滴刨除后再比较,一直在缠斗“网约车第二”的正是T3出行和曹操出行,但最高时,也没有哪一家份额能超过5%。 滴滴的招股书数据显示,2021年第一季度,滴滴中国出行拥有1.56亿月活用户,中国出行业务日均交易量为2500万次。在截至2021年3月31日的12个月里,滴滴在中国拥有3.77亿年活跃用户和1300万年活跃司机。 T3出行方面则告诉每日人物,平台拥有超过5万辆运营车辆,累计注册用户突破2500万,峰值日订单超100万,累计订单量突破2.6亿单。曹操出行6月份的数据是,月活用户数为695.83万,整个6月,日均订单110万,平均日活124.41万,日均活跃司机近9万。这些数据和滴滴的比起来,确实还差一大截。 也不是没人挑战过滴滴。崇尚无限扩张的美团掌门人王兴,早在2017年情人节就将打车业务悄悄在南京上线,打响反攻滴滴的第一枪。在那之后的两年多时间里,美团和滴滴在上海、南京等城市贴身肉搏,王兴的战术便是强补贴模式,除了砸钱还是砸钱。 2018年刚刚登陆上海时的美团打车,还是要大方生猛得多。有滴滴司机介绍,那时滴滴对快车、专车司机的抽成比例约为20%,而美团仅抽成8%,且前1万名注册司机,前三个月可以免抽成。 这笔投入带来了战报,美团在登陆上海后的第三天,日订单突破30万。但反映到财报上,如此烧钱却让投资人很是惊心:2018年,光网约车司机相关成本一项,美团就烧掉44.6亿元,这意味着美团每月在网约车司机上的投入高达3.7亿元。 2018年9月,美团点评正式在港交所上市。或是考虑到投入过狠,亏损的数字实在不好看,上市前夕的路演中,时任美团点评联合创始人的王慧文特别强调,公司不会进一步拓展美团打车业务。 半年后,美团将打车全面并入美团,并且由自营转向“聚合模式”,接入首汽约车、曹操出行、神州专车等主流网约车品牌。这番调整彼时被媒体解读为“避免和滴滴正面竞争”,收缩战线。 长远来看,美团对待打车业务并未放松。在2020年四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中,被问到美团打车,美团创始人、CEO王兴也说过,美团打车在资本支出中的占比很大,目前还处于亏损状态,但是公司重视其长期战略价值。 如今,美团打车也换了身皮肤卷土重来,除了昔日的对手滴滴,高德打车也成为它潜在的竞争对象。两个如今都是聚合平台,除了自营车辆外,美团打车接入的其它平台和高德重合性较高。 值得注意的是,7月2日,监管部门对滴滴实施网络安全审查的同一天,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CEO张勇对内宣布多起人事调整,其中,阿里巴巴合伙人、高德董事长俞永福将直接管理阿里本地生活、高德以及飞猪业务。《晚点LatePost》就此番调整评论称,业务上,意味着生活服务板块在阿里成型,同时范围扩大,对标了一个更大的美团。 美团打车对标高德打车,高德对标美团本地生活——听上去,一场巨头的战争避无可避。但有了滴滴的前车之鉴,这一次的对标,已经不是砸补贴就能赢的游戏。 “从治理方面来说,(滴滴事件)还是对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合规运营、资质、数据管理,包括境外上市的谨慎性,这些不是滴滴一家面临的问题,而是所有平台共同面临的。”张君毅表示,眼下对很多企业来说,也是比内功的时候。同时,投资人也会更谨慎地看待这个业务,“包括上市的可能性,以及在哪上市,他们都会去再平衡”。 合规问题困扰着包括滴滴在内的不少平台。根据网约车管理有关规定,合规网约车驾驶员是指通过背景核查、考核合格、符合当地政府规定,并且获得了《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驾驶员证》的驾驶员;而合规网约车车辆是指已安装应急报警等装置、技术性能符合运营安全相关标准、登记为预约出租汽车客运且获得了《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的车辆。 种种原因,各大平台其实达到“双合规”的订单,只占一定比例。过去9个月,滴滴的双合规完成订单率一直在三成多不到四成徘徊,美团更低,只有两成多不到三成。 谈到滴滴和二线玩家们的未来,张君毅坦言,现在整个市场很不稳定,所有人都在等一个最后的结果,“每一天每一件事都会引发一些变化”。 而最新的变化是,国贸地铁通往10号线的一条长廊两侧,已经换上了美团系列产品的大屏广告。其中,美团打车那张大幅海报上写的是:“你忙着奔赴下一站,我帮你安享这一程。” ▲ 北京国贸地铁站内的美团打车广告。图 / 易方兴 摄 (除张君毅外,文中人物为化名)
网约车江湖硝烟再起:平台大打价格战,滴滴的地位能否被撼动?
一夜之间仿佛回到七年前滴滴、快的补贴大战的那个春天。用户虽对网约车平台没什么忠诚度,但每个玩家都在加深自己的护城河 文|刘皖媛 王静仪 张洋 编辑|施智梁 网约车江湖硝烟再起。 随着滴滴出行APP的下架,已经消失两年之久的美团打车重出江湖,在北京等城市上线打车服务,T3出行、高德打车、嘀嗒出行等网约车平台也频频发放优惠券、红包等吸引用户,开始“抢人模式”。 出行一客(ID:carcaijing)发现,滴滴下架后,7月6日,T3出行在APP内立刻发放了3张优惠券,经济车型最高抵扣12元。美团打车打出了千元大奖司机招募的活动,高德打车也开始行动,开启暑期免佣金活动,并在在主流平台上释放了广告,所有用户都可以领到100元的优惠券。 在司机端和乘客端,“美团”们都不愿放过滴滴缺位的窗口期。一夜之间,仿佛又回到了2014年滴滴、快的两家平台补贴大战的那个春天。 事实上,补贴大战的硝烟从未散去。网约车平台烧钱大战“复燃”的势头多次出现,已经引起多个城市监管部门的注意。2020年1月4日,因涉嫌恶意竞争、低价倾销等行为,重庆市交通局联合公安等部门发出通知,要求对T3出行和滴滴出行进驻调查。 “网约车行业本就没有什么护城河,滴滴垄断的优势也是早期烧钱拼出来的。价格是消费者最敏感的也是商家最直接的手段,为了快速打入市场,补贴多一点无可厚非。滴滴现在还存在,就说明烧钱这条路走得通,不能拒绝别人走这条路。”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对出行一客(ID:carcaijing)表示。 网约车平台真的没有护城河吗?对此,多家出行平台都有自己的一番解读,注重打造“差异化”产品。比如吉利集团旗下的曹操出行,抓住客户分层带来的需求,打造高端商务出行服务、定制化产品等;又比如一汽集团等发起的T3出行,绕开滴滴的主战场,从二线城市切入,主打安全和车辆定制,退一步可能是海阔天空。 “市场在变化、政策在变化、环境在变化、消费者也在变化。出行平台的腰部玩家们此时面对的形势更严峻,不能只有烧钱这一种手段,在产品、服务能力和营销上都要下功夫。”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颜景辉对出行一客(ID:carcaijing)表示。 补贴大战又起 7月14日上午,哈尔滨出租司机陈师傅一边接单,一边在司机群里发送了一条语音信息:赶紧上滴滴接单,今天有补贴。 陈师傅告诉出行一客(ID:carcaijing),滴滴最近提高了给司机的补贴,每单大约2-3元,以前没有补贴一说。今天半天他全力跑滴滴,已经收到补贴20多元,是一笔可观的额外收入。尽管记者通过路边扬招叫来出租车,陈师傅仍然希望记者使用滴滴的收款码付清车款,“又多赚两块钱。” “现在不给补贴谁玩它(滴滴)啊。”陈师傅说。 网约车平台的补贴大战正方兴未艾。作为行业绝对龙头的滴滴,在新增运力受阻的情况下需要稳定现有运力;而第二梯队的网约车运营商,正在趁机加紧抢占市场份额。双方心思不同,竞争态势明显,但在补贴一事上取得共识。 出行一客(ID:carcaijing)从享道出行了解到,在近期夏日网约车优惠大战中,享道出行通过微信朋友圈广告、抖音、线下投放等多渠道推广优惠活动来回馈消费者,通过大额优惠券和钱包充值优惠的方式吸引新用户,提升老用户粘度。成立于2018年的享道出行隶属于上汽集团,主要覆盖长三角地区。 目前网约车运营商主要来自三大领域,一是汽车制造商旗下的出行平台,比如吉利集团的曹操出行、一汽集团等发起的T3出行、广汽集团的如祺出行、上汽集团的享道出行等;二是互联网巨头的出行业务,比如美团打车、主打聚合模式的高德;三是B2C模式的专业运营商,比如神州专车、首汽约车等。 出身不同,但打法相同,各运营商近期都为司机和乘客推出了各类补贴活动,供给和需求端一起发力。 7月8日,美团打车公开发文招募司机,为新司机提供首周内限时3天单单流水+20%、天天冲单赢最高1000元阶梯大奖等金钱激励。官方账号留言称正在上海、南京、北京、深圳等34个城市招募司机,此前,美团打车仅在南京、上海有自营业务。 有消息称,T3出行内部紧急调整计划,本月内要连开15城,目标日均单量突破百万,即日起全员开启“战斗模式”。对此,T3出行对出行一客(ID:carcaijing)表示不予回应。 高德打车则通过免佣来吸引司机投入到高德的大本营。7月12日,高德打车推出夏季免佣季,即日起至7月22日24时,高德打车免佣联盟在全国范围内上线新手免佣卡。 新手司机在领取新手免佣卡后,将连续7天享受每天前三单免佣。高德打车相关负责人告诉出行一客(ID:carcaijing),“高德打车免佣联盟在不同城市会限时推出分时段免佣卡、每跑两单免一单的“二免一”免佣卡等多种形式免佣”。高德打车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参与免佣季的网约车平台将超过100家。 据了解,高德免佣联盟在今年3月成立,以往在清明、五一、端午等假期推出过全天免佣的政策,而在滴滴下架后,立马上线夏季免佣季,抢新司机的意图非常明显。 至于乘客端,在微信朋友圈、短视频平台,能随处看到网约车平台的广告;打开网约车应用,优惠通知立刻弹出,比如高德打车喊出“能比价更便宜”的口号,针对新、老用户都给出折扣优惠;曹操专车推出“签到送优惠券和0.1元购买6折优惠券活动”。 业内普遍认为,乘客对网约车平台的品牌忠诚度较低,各平台的补贴力度将直接影响乘客的出行选择。 享道出行向出行一客(ID:carcaijing)介绍,近期推广效果显著,客户端下载量、新用户首单等指标均得到了翻倍甚至数倍增长。 下载量是更直观的数据。移动应用数据分析平台七麦数据统计显示,7月4日之前,T3出行的数据相对平稳,下载量保持在每日1.5万次左右;但7月4日当天,下载量直线增长,飙升到了5万次左右;曹操出行下载量此前一直在1.5万次左右波动,7月4日后则飙升到了7.5万次。 滴滴之外的网约车平台明白,留给它们的时间并不多,抢夺新用户要争分夺秒。T3出行在内部动员中表示:“市场留给我们的窗口期只有40天”。 烧钱模式还有机会吗? 成功者最怕的事情,是对手用他们成功的方法轻而易举地复制他们的成功。 要攻下每一个被滴滴早早占有的城市,每一家出行平台都进入了“战斗模式”,通过免佣金、优惠券,固定平台司机、吸引新客源,这些套路都似曾相识——滴滴也曾用高得不可思议的补贴和优惠,降维打击传统出租车行业、“熬死”了网约车竞争对手们。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8年后,中国网约车用户规模、用户使用率增长放缓。增量有限,滴滴之外的出行平台大部分只能从现有的网约车市场和传统出租车业务中争夺份额,价格战成为最直接的竞争手段。 前有烧钱融资大战,后有安全事件频发,尽管滴滴还在为盈利挣扎,网约车市场从未迎来过一天的平静。此次滴滴下架,美团、高德等互联网属性的打车软件卷土重来,与车企深度绑定的出行公司也开始发力。 2015年后,吉利集团成立“曹操专车”,后升级为“曹操出行”;进入2018年下半年后,上汽、一汽、东风、长安、长城等自主车企纷纷宣布涉足大共享出行(网约车和分时租赁)业务,上汽集团推出移动出行战略品牌“享道出行”,梅赛德斯-奔驰母公司戴姆勒集团和曹操出行母公司吉利控股集团也合作推出了高端出行品牌“耀出行”。 相对于滴滴来说,这些车企相关出行平台的订单量并不可观,但车企仍坚持要做出行服务,一方面是有着去库存的需求,另一方面,车企希望借出行业务打开汽车全产业链的生态圈,直接获得用户数据,从共享出行打入智能网联、无人驾驶出租车等等更具有市场潜力的领域。 尽管此次滴滴下架后,多家出行平台的补贴优惠在拉新上颇有成效,但多位业内人士对出行一客(ID:carcaijing)指出,依靠烧钱模式尽管在前期能吸引用户,但在固定和转化用户上并不可持续。 滴滴创始人及董事长程维曾在2019年2月的一封内部信中表示,2012年-2018年,公司从未盈利,六年累计亏损390亿元。截至2019年底,滴滴累计亏损超过了500亿,仅2018年一年就亏损110亿。 “更晚入场的玩家们面临的市场环境甚至更加恶劣,照抄滴滴首次进入网约车行业的打法效果有限。就算是烧钱,也该烧在刀刃上。”罗兰贝格执行总监、汽车研究专家时帅对出行一客(ID:carcaijing)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滴滴出行APP的下架对于其他网约车平台来说既是机遇也是警钟,众多平台在合规运行上还面临诸多挑战。平台之间的价格战、低价倾销只是一部分,许多平台依然有相当比例的“双证不全”的不合规车辆,此外还涉及数据监管问题。 “未来移动出行相关的法规和制度边界会越来越清晰和严格,更多出行平台的出现,也会逐渐打破滴滴一家独大的局势。其实这几年在一些细分领域,比如三四线市场、专车市场,滴滴的市场份额已经在逐渐下降了。”时帅表示。 招股书显示,滴滴成立9年,累计融资金额超过226亿美元,2021年第一季度日均单量为2500万单,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超过八成;多年积累的大量订单带来的海量用户数据,也成为滴滴优化派单路径和自动驾驶研发迭代的独门绝技。 与此同时,二线网约车平台走上差异化之路是必然。 在T3出行CEO崔大勇看来,用户出行的核心竞争点第一是确定性,第二是价格,第三是体验和服务。崔大勇告诉出行一客(ID:carcaijing),确定性是指用户在需要的时候能打到车,包括早晚高峰期或者特定场景。价格上并不完全是拼低价,最关键是满足需求,“不要一下雨就价格涨3倍,还打不到车。”服务体验则包括车和司机两大方面,如果车好、车新,司机有标准服装和话术,则体验更好。 以T3出行为例,背靠三家国有车企,有着其他平台不具备的天然优势,也有着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在车辆的研发和生产制造上也已打通。此外,享道出行、曹操出行等车企旗下平台,则以“品质”为主打;耀出行更是主攻高端,全部使用梅赛德斯-奔驰车型。 正如享道出行对出行一客(ID:carcaijing)所言:“价格战只会是短期的拉新方式,在一段时间内可以让更多用户有机会体验到各家产品,而最终用户选择去留,考验的还是平台的综合服务能力。”
风暴眼|腾讯阿里8年对抗或终结 京东拼多多们谁最慌?
凤凰网《风暴眼》出品 作者 | 蒋澆 编辑 | 赵泽 阿里巴巴与腾讯要结束八年对立,握手言和? 7月14日,有媒体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阿里巴巴和腾讯考虑相互开放生态系统,双方都在分别制定放松限制的计划。具体而言,阿里巴巴的初步举措可能包括将腾讯的微信支付引入淘宝和天猫;而腾讯将允许阿里巴巴电商信息在微信分享,或者允许微信用户通过小程序使用阿里巴巴的一些服务。 这一消息直接引爆阿里巴巴股价,当晚大涨3%。凤凰网科技向阿里、腾讯求证此事,目前双方均未回应。 过去数年,中国互联网领域的这两大巨头,可谓是势如水火、各不兼容。阿里和腾讯及其各自派系的企业,在支付、本地生活、企业办公这些最热门的赛道上频繁交战,每一次摩擦,均引发业内广泛的关注。竞争最激烈时,彼此之间“封杀”“站队”等行为不时发生。 但今时不同往日。在反垄断监管利剑下,两大巨头的竞争必须做出调整。阿里已被重罚182亿元,腾讯主导的斗鱼虎牙合并案也被叫停。在此情形下,阿里巴巴和腾讯互相开放生态的考量也就不难理解。 有分析人士表示,除了迎合监管外,双方的和解也出于商业生态合作的考虑。而打破对立,也有助于国内互联生态的良性发展,会给消费者带来便利。 “双马”8年对抗 1998年,毕业不久的马化腾,于深圳创建了腾讯。次年,辞去英语老师的马云,在杭州创建了阿里巴巴。由此,中国互联网界的两大巨头诞生,它们的成长壮大历程也是国内互联网发展路径。双方的对抗与斗争,也影响了整个互联网商业的走向。 阿里巴巴、腾讯“结梁子”是在2013年。彼时,阿里旗下的淘宝以保护用户安全为由掐断了微信的访问。与此同时,有用户发现,在微信中点淘宝链接后出现的不是购物页面,而是手机淘宝的下载页面。随后,腾讯开始反击,在微信内屏蔽淘宝购物链接,并将导向淘宝网站流量渠道全部关闭。 此后,阿里腾讯开始互相阻隔,对抗态势日渐明显。2014年末,微信红包横空出世,让阿里感受前所未有的危机,马云紧急下令召回阿里员工春节回来加班。这一举动被阿里内部称作“珍珠港袭击”。而后,阿里通过推出来往等产品来反制,却收效甚微。 2014年春节可以算作一个标志性起点。随后,阿里、腾讯两个互联网巨头通过扩张将各自生态越做越大,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腾讯用开放思维,以流量、资金以及非核心业务换取外部公司股权,只占股,将京东、拼多多、美团等一系列公司纳入腾讯系生态。阿里则通过收购,建立自己的互联网生态,将优酷、高德等公司的生态整合到自有业务中。 自此,阿里和腾讯的对抗,也进入到了各自派系的斗争。比如,阿里系的淘宝、饿了么、盒马不支持微信支付,而腾讯系的京东也不支持支付宝,从两巨头间相互屏蔽到派系公司的相互屏蔽,阿里和腾讯通过产品间互相限制,逐渐构筑起互联网流量的篱笆。 巨头掐架,波及下面的中小企业。为了争夺资源、以及稳固竞争优势,阿里巴巴、腾讯以及其生态公司甚至强制一些商家二选一。而一些创业者,想要获得巨头资金扶持也需要表明态度,被迫站队。消费者也因平台之间的斗争,难以享受互联网的开放便利性。 在商业领域,双方一直你追我赶,互相进攻。社交领域,阿里陆续推出来往、钉钉、支付宝盒子等众多社交软件,以对抗腾讯的微信、QQ两大王牌产品;电商方面,腾讯先后于2014年和2016年投资和扶持京东与拼多多,对淘宝发起了围攻;文娱领域,阿里巴巴收购优酷、虾米音乐等,试图与腾讯视频、QQ音乐进行抗衡。 阿里巴巴、腾讯在自家生态圈各自为王,一度将中国互联网分割为阿里系、腾讯系,彼此水火不容,对峙长达8年。 巨头言和,几家欢喜几家愁 监管大锤下,阿里、腾讯两大巨头开始拆除“隔断墙”。 去年11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对不公平价格行为、限定交易、大数据杀熟等情况进行明确界定,强调禁止利用市场支配地位、打压竞争者、阻碍创新、损害消费者利益等行为。 今年以来,阿里和腾讯关系开始渐渐缓和。2月17日,淘宝短暂上架淘宝特价版微信小程序。之后,淘宝特价版和闲鱼陆续向微信小程序提交申请,但申请仍在审批中。 从敌对到合作,腾讯和阿里双方互相开放生态系统,却也有利有弊。 对于阿里而言,合作的挑战更大。与腾讯合作的好处在于流量,借助腾讯巨大的流量入口,链接自身电商业务,能缓解阿里的焦虑,以对抗拼多多、京东的强势围攻。但在移动方面,微信支付可能会趁机剥夺支付宝的份额。对于阿里巴巴来说,这无疑是艰难的选择。 而腾讯方面,与阿里合作,不仅能发展更多电商接口,丰富微信生态和提升用户粘性,也能增加广告收入。向阿里旗下淘宝、天猫的开放,也能让腾讯破局支付局面,帮助腾讯金融科技业务上获得更多TO B份额。 阿里需要流量、腾讯要做商务延伸,此次开放可能成为彼此快速成长的助力。对此,有网友调侃道:“如果未来AT合并,可能是中国互联网发展里程碑,但对于用户来说,我们也不关心,只是期待更加开放、互联互通的网络环境。 经历耗时8年的“两马战”,或将落幕。但当初因双方大战获益的企业,恐怕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反映在资本市场上,腾讯系的京东、拼多多股价均已下跌。7月15日美股收盘,拼多多跌2.79%,京东收跌 1.40%。
风暴眼|特斯拉不做“亏本买卖”
凤凰网《风暴眼》出品 作者 | 徐硕 编辑 | 赵泽 “降价、再降价……”仿佛成为了特斯拉今年的主旋律。近日,特斯拉官网上线了Model Y的标准续航版,起售价格为27.6万元,相比此前的长续航版及高性能版价格分别降低了7万元和10万元。一时之间,特斯拉官网又因订单过多导致瘫痪,新车订单已延后到9月。 似曾相识的场面此前也曾上演。早在今年2月,Model Y的长续航版开售后,价格也从预售时的48.8万元降到了33.99万元,“便宜”了近15万元,高性能版更是从53.5万元下调至36.99万元,降低了16.51万元。在Model Y售价公布后10个小时内,其订单数量就飙升至10万余辆,官网也因此被挤爆,订单要顺延至6月才能交付。 日前,在北京华贸中心的特斯拉门店,前来咨询的用户络绎不绝。特斯拉此前的刹车失灵、车辆故障等问题,在降价面前仿佛“不值一提”,用户更愿意抱着“侥幸心理”喜提特斯拉。“下订单要争分夺秒,晚一个小时下单,就要多等一个月。”在被挤爆的门店中,销售人员只能抽空进行回复。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风向标,特斯拉的降价策略已经引发整个车市的连锁反应。据了解,宝马iX3已经降价7万元;沃尔沃、一汽大众等车企纷纷对试驾用户赠送京东消费卡;蔚来则推出了更优惠的换电服务,“促销、优惠、降价”这些车企一年都搞不了一次的消费活动,在特斯拉的搅动下,国产新能源汽车一次次突破自己的“底线”,未来又将如何发展? 特斯拉带来的“鲶鱼效应” 降价给特斯拉带来的最直接收获就是销量的提升。据其近期发布的2021年第二季度交付数据显示,特斯拉美国加州及上海工厂产能总计206421辆,总交付为201250辆,创下特斯拉单一季度历史新高。其中Model 3 与 Model Y 共交付近20万辆,Model S 与 X因改款等原因,仅交付1890辆。 在2021年一季度财报会议上,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曾预计:“Model Y很快便会打破Model 3创下的纪录,代替Model 3成为2022年全球范围内销量最好的汽车。”2021年5月,Model Y交付量首次超过Model 3。 不过,降价的另一面,则是让特斯拉的忠实用户产生了明显的“被欺骗感”。很多6月份喜提新车的用户表示,短短一个月后,便遇到了特斯拉价格滑铁卢,一不小心被“割韭菜”了。“前前后后的各种配置、电池包等总共花了近40万,而现在花20多万就能买个差不多的。”特斯拉车主张圆语气里透露着哀怨,想要换车或者退货,特斯拉则方面不予理会。 特斯拉的降价,表明其进一步将高端市场份额下降到中低端市场。Model 3最初定价在50万元左右,主打中高端人群,同时树立自己的高端品牌形象,蔚来、理想、小鹏等造车新势力初期则是以特斯拉为参照标准,纷纷推出中高端SUV,以期抢占新能源市场。 Model Y系列同时覆盖了SUV和轿跑,定价在25~40万元之间,基本上覆盖了蔚来ES6、理想ONE、岚图FREE等多款SUV车型。在北上广等限行限购区域,Model Y也将对BBA等SUV车型的定价及销量造成一定影响,“就像当初小米给了手机厂商一记重拳,特斯拉的定价规则也会给BBA等车厂带来一定压力,当原先的定价规则不再有效,BBA们也需要找到新的应对方式。”汽车行业从业者贾鑫桐表示。 久谦中台的分析师曾表示,Model Y此次主要争抢的是20万~30万的燃油车市场,并非蔚来、理想ONE所在的SUV市场。“尤其是十几万的燃油车市场,Model Y的降价,给了不少想换新能源车且预算有限的人提供了更多选择。”该分析师认为,尽管如此,Model Y与其它新能源汽车最终仍将无法避免直接竞争。 不过在经过了前期的浴血奋战后,小鹏、蔚来乃至理想等一众造车新势力逐渐走向正轨。主打高端市场的蔚来6月交付量8千余辆,理想、小鹏紧随其后;传统车企也不甘于后,其新能源汽车品牌宏光MINI、比亚迪汉EV、广汽埃安Aion S、欧拉黑猫、奇瑞eQ分别挤进销量TOP7,宏光MINI更是以15万左右的销量位居第一,超过特斯拉(Model Y及Model 3销量总和)。 更何况,在4月上海车展维权事件后,特斯拉的品牌效应急转直下,销量暴跌67%,交付量从3月的3.5万余辆降低到4月的1万余辆,直至6月底,其销量也没能恢复自3月水平。 随着华为、小米、商汤、地平线等一批科技企业的入局,造车的门槛被不断降低,竞争也将趋于常态化。或许只有不断了解消费者需求,控制相应成本,不断进行品牌塑造及服务能力的提升,才有可能再次杀出重围,生产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 特斯拉还能持续降价么? 除了Model Y,Model 3在上市一年后也降价超过10万元,Model S在一年内下调了3次价格,不同于BBA在大众心中“保值”的印象,特斯拉逐渐传递出了一种“不值钱”的品牌印象。 尽管特斯拉一直在降价,但马斯克从来不做亏本的买卖。在马斯克的计划中,到2030年特斯拉将实现年产2000万辆的目标,而要实现这一规划,其年度销量就要达到千万辆级别,价格持续走低无疑是最佳方案。据悉,未来特斯拉还将不断在中国市场投放更低价位的车型以及相关产品。 而Model Y标准续航版与其它两个版本(长续航版本、Performance高性能版)最大的区别在于,将三元锂电池改为磷酸铁锂电池,以及将原来的双电机改为单电机。汽车行业相关分析师表示,尽管磷酸铁锂电池密度不如三元锂电池,续航里程不及后者,但相对更安全,成本也会更低,相比三元锂电池成本降低近15%,也就意味着整车成本随之降低。 其次,与宁德时代的合作,也让特斯拉再次降低了成本,未来4年(2022年~2025年)宁德时代将继续向特斯拉供应锂电池。此前Model 3降价,很大原因也是电池的更换,磷酸铁锂版Model 3上市后,其在华销量三个月内持续增长,2020年第四季度的三个月,其月销量分别达到1.21万辆、2.16万辆、2.38万辆,位居新能源乘用车销量榜第二。 “特斯拉的价格是按照成本定价,价格跟随成本波动,只要成本下降就一定会降价。”蔚来汽车CEO李斌曾表示,如果定价太低,产能上不来,后续肯定会增加用户的抱怨,品牌形象也会随之减弱。 但随着车企规模化发展以及国产化成熟,零部件的成本也将随之下降,不只特斯拉,汽车价格的下降或许是必然趋势,用户购车门槛也将随之降低。 前不久,小鹏推出了超长续航智能SUV G3i,作为G3的中期改款车型,G3i配备了XPILOT自动驾驶辅助和Xmart OS车载智能系统,售价在14.98~18.58万元,何小鹏表示,希望G3i成为年轻人20万元以内智能电动SUV的第一选择。 对造车新势力来说,特斯拉无疑已经杀入20万元左右的中低端汽车市场,无论是降低售价或是增加/改款车型,都将是其无法绕开的一环,或许国产新能源汽车只有不断降低成本,才能进而掌握定价主动权,反客为主。 随着电池技术进一步规模化量产,成本降低,特斯拉的规模效应也将更加凸显,国产新能源汽车仍将面临严峻挑战。
超14亿剂次!德尔塔毒株又“作妖” “加强针”真的有必要吗?
🔹图为记者在北京拍摄的中国国药集团生产的新冠疫苗。中新社记者 蒋启明 摄 超14亿剂次了! 截至2021年7月13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140201.9万剂次。 国内疫苗接种持续稳步推进,但是世界范围内,疫苗供应不平等问题仍然严峻。 一边是欠发达地区因缺少疫苗而推迟接种,另一边则是发达国家抢购“加强针”。 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直言,当前世界新冠疫苗供应严重不均状况由“贪婪”造成,新冠疫苗生产企业应该优先考虑向欠发达国家供应疫苗,而非游说发达国家政府给本国已接种人群接种更多疫苗。 除了疫苗公平分配问题有待解决之外,目前,德尔塔毒株已出现在至少104个国家和地区,多国屡破单日新增确诊病例最高纪录,全球疫情尚未看到拐点。 德尔塔毒株加速传播 近日,美国新冠疫情形势出现反弹。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数据显示,近7日日均新增新冠病例数达2.1万例,而在3周前,日均新增病例数仅为1.1万例。 据统计,在过去一周,美国50州中的45州新增病例数呈上升趋势,其中34州新增病例数增幅超过50%。 专家认为,德尔塔变异毒株的快速传播、独立日假期聚会和部分地区的低疫苗接种率是导致疫情出现反弹的重要原因。 据CDC数据显示,目前美国新增新冠病例中,有超过半数为德尔塔毒株感染者。在一个月前,德尔塔毒株感染者仅占新增新冠病例数的10%。 法国政府发言人阿塔尔当地时间13日指出,在全法范围内,新冠发病率正在加速上升,一周内的新增感染病例增加了60%以上,再度逼近警戒阈值。 阿塔尔表示,新冠变异病毒德尔塔毒株正在继续加速传播,现在德尔塔毒株感染病例已占新增确诊病例的60%。整个巴黎大区的疫情状况在恶化,巴黎大区南部的发病率增加了一倍多;在法国南部的东比利牛斯省,一周内的新冠发病率上升600%。 当前南非正处于第三波新冠肺炎疫情高峰期,特别是德尔塔变异毒株的出现,导致南非确诊和死亡病例较前两波疫情高峰时出现大幅激增。 据南非国家传染病研究所(NICD)13日晚间公布的数据显示,南非当日新增新冠肺炎死亡病例633例,从而打破今年2月2日547例的记录,创下自南非发现首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以来,单日新增死亡病例数字最高值。 意愿虽加强接种仍需提速 疫苗接种方面,美国目前至少接种一剂新冠疫苗者已超过1.84亿人,占到总人口的55.6%;完成接种疫苗者超过1.59亿人,占到总人口的48.1%。 近来,美国日均接种疫苗剂数明显下降。近7日日均接种剂数已降至40万剂,远低于峰值时期的330万剂。 法国第四波疫情“成为现实”。在此背景下,法国的新冠疫苗接种进度近两天提速,超百万人预约接种。 法国总理卡斯泰表示,民众踊跃预约接种的势头必须在未来几周内持续下去。法国卫生部13日晚的数据显示,法国已有3621万人接种至少一剂疫苗,占总人口的53.7%,2843万人完全接种,占总人口的42.2%。 截至13日20时,巴西全国已有超过8541万人接种了第一剂新冠疫苗,占总人口的40.34%;有3145万人完成了两剂疫苗的接种,或接种了只需注射一剂的新冠疫苗,这些全面接种者占总人口的14.85%。 13日,又一批1.2万升中国科兴新冠疫苗原材料运抵圣保罗国际机场,圣保罗州州长若昂·多利亚表示,该州布坦坦研究所将利用这批疫苗原材料在当地生产2000万剂中国科兴新冠灭活疫苗克尔来福。 多利亚称,布坦坦研究所将于今年8月底前向巴西卫生部提供1亿剂克尔来福新冠疫苗,比原计划提前一个月。到目前为止,该研究所已经交付了5300万剂克尔来福疫苗,占巴西疫苗接种总剂量的45.3%。 “加强针”有必要吗? 全球疫苗供应极不平等,当一些国家还未能为其卫生工作者和最弱势群体接种疫苗时,另一些国家却订购了数百万剂的疫苗加强针。 “这令人十分失望,毫无意义。”当地时间12日,世卫组织举行新冠肺炎例行发布会,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 据了解,辉瑞公司代表12日与美国政府高层会面,游说授权给美国人打“加强针”,理由是可以“大力增强免疫、还可能抵抗变异毒株”。 不过,美国卫生和公共服务部发言人表示,美国卫生官员在与辉瑞公司会面后重申,已经完全接种疫苗的美国人不需要再打“加强针”。 美国传染病专家福奇此前表示,鉴于90%以上新冠住院患者未接种疫苗,因此“现在”不建议进行强化。但是,他并没有排除某些人群最终可能需要加强免疫的可能性。 英国也在考虑从秋季开始为50岁以上及高危人群接种“加强针”的可行性。 为防止住院率攀升,以色列正准备为患严重疾病的成年人接种第三剂疫苗加强针。该国也是全球首个批准第三剂疫苗的国家。 但是,世卫组织首席科学家苏米娅·斯瓦米纳坦说:“尚无科学证据显示打‘加强针’绝对有必要。” 谭德塞“点名”呼吁辉瑞和莫德纳两大美国新冠疫苗制造商应“不遗余力”向联合国“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COVAX)、“非洲疫苗采购工作组”等疫苗分配机制以及所有疫苗接种率极低的中低收入国家供应疫苗。 来源:新华社、中国新闻网、北京日报、界面新闻
阿里、腾讯“世纪和解” 谁是最大赢家?
阿里巴巴园区。图片来源:新华社 昨晚,多家媒体发出中国互联网两大巨头阿里巴巴和腾讯或将“世纪和解”的消息:阿里巴巴和腾讯考虑互相开放生态系统,阿里巴巴的初步举措可能包括将腾讯控股的微信支付引入淘宝和天猫;而腾讯可能将允许阿里巴巴的电商信息在微信分享,或者允许微信用户通过小程序使用阿里巴巴的一些服务。 受此消息影响,阿里股价盘前大涨。虽然截至发稿,双方未对此消息作出回应。但业内人士表示,“和解”大概率将变成现实。 两大互联网巨头的和解是大势所趋,利大于弊 这场“和解”的即将到来,令人感到意外,却又在情理之中。 阿里和腾讯的“世纪大战”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众说纷纭。“战火”蔓延之广,却是没有争议的。 阿里和腾讯的竞争,几乎覆盖了整个互联网主流业务。 电商、社交媒体、大文娱、新零售、在线支付、外卖、云业务、网约车、共享单车等,均被波及。 互联网企业之间的竞争常见,巨人之间的“全面战争”却并不多见。双方的“全面战争”历时近十年,可谓“积怨”甚深,贯穿了中国互联网发展历程。 尽管谈不上“你死我活”,但长期以来,二者的和解似乎遥遥无期。 不过,就“战况”而言,其实这种老死不相往来式的竞争早已失去了现实意义。 双方的核心业务都很稳固,深深的“护城河”阻挡了竞争的步伐。 腾讯干电商干不过阿里,阿里的游戏部门也没法“鹅口”夺食。 交叉的业务领域,大都多年保持了稳定的“边界”,谁也吃不掉谁。而共享单车这样脱离双方业务主线的“实验项目”,则似乎是没有赢家的“双输”。 阿里和腾讯的长期全面竞争,早已进入了稳态,双方的“势力范围”已经肉眼可辨。再继续投入大量资源你争我夺,几乎没有现实意义。因此,从双方业务分布的角度看,双方的和解是大势所趋,利大于弊。 互联网企业的生态变化源自全球性反垄断大趋势 如今的中国互联网江湖,BAT时代的高手寂寞不再,阿里和腾讯都有了新的对手。 阿里面对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拼多多,而腾讯目前最关注的则是“头腾大战”。 二者若再纠结于多年“积怨”,“死磕到底”,肯定不是明智的选择。 “老对手”之间再无更多的争夺空间,应付“新对手”的挑战才是双方的急务,和解的条件早已成熟。 但是,长期竞争形成的巨大惯性需要很长时间的缓冲,更需要一定的外部推动才能实现。这个推动力来自中国互联网企业的新生态。 互联网企业新生态的一大动力,来自全球性的反垄断大趋势。 反垄断的压力,让阿里和腾讯重新审视自身的定位和战略。加强核心业务,收缩部分战线,是应有之义。 阿里最近多次调整组织架构,就是明显的迹象。 而腾讯的布局变化其实更早,现在的腾讯早已不是那个“什么都做”的腾讯。 两大巨头漫长的“战线”各自后撤,为最终的和解创造了条件。 深圳腾讯大楼。图片来源:腾讯官网 更重要的是,反垄断必然会触及双方长期以来的“生态隔离”,与其被动坐等监管部门公开出手拆“隔离墙”,不如主动互相开放生态。 主动开放会让步调更从容。 可以说,反垄断的大背景,为阿里和腾讯实现和解提供了一个“台阶”,二者可以高效、体面地结束那场旷日持久的“全面战争”。 巨头们的这种转变,除了国内的反垄断因素之外,可能还有来自国外的压力。 当前,美国针对中概股步步紧逼,阿里很难置身事外。而疫情期间,腾讯在美业务受到了严重的干扰。2020年8月6日,特朗普以“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为由,对微信发出了行政令,导致中概股下挫,阿里股价下跌了6%。 近日,美国总统拜登签署行政命令,宣称向科技巨头的垄断行为“开刀”,也释放了强烈信号。 可见,阿里和腾讯都面临来自美国政府的长期压力,需要有一致对外的准备。 也就是说,阿里和腾讯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实现“世纪和解”,源于两种压力的复合作用:国内的反垄断起到了建设性的引导作用,终结了两家巨头并不明智的“全面战争”;而美国政府的施压则是破坏性的风险,需要阿里和腾讯做出长期应对的准备。 两股力量一推一拉,把两大巨头导向了实现“世纪和解”的轨道上。 这次和解若实现,影响将是正面的、深远的 如果这次“世纪和解”能够顺利实现,其影响将是正面的、深远的。 虽然,互相开放生态系统,还不算是完全的、全面的开放,但是这无疑将是非常关键的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 两大生态系统打通后,最直接的影响是消费者获得了更多的便利和选择。此外,打通后的两大生态系统会逐步整合,打开更广阔的成长空间,这对中国互联网生态体系进化的促进作用将非常明显。 与此同时,两者和解的实现,会降低两大巨头竞争产生的内耗,从而提升双方的竞争力,为今后的合作扫除障碍。 这对中美互联网产业的竞争格局将产生长期影响,是中方的加分项。 当前,中美互联网产业和科技巨头的竞争十分激烈。 新冠疫情期间,美国亚马逊等巨头频频发起并购交易,是这次疫情中的少数“受益者”。这些互联网科技巨头的实力得到进一步壮大。 今年6月,亚马逊的市值暴涨到17700亿美元,极大地增长了其实力,和阿里、腾讯之间的距离越拉越远。 当前,阿里和腾讯的市值相加只有13824亿美元,相当于亚马逊的78.1%。 而在2008年,阿里的市值排名是高于亚马逊的,阿里和腾讯的市值相加是亚马逊的2.58倍。 可以说,这十多年发展下来,中美互联网产业的竞争已经“攻守逆转”了,中国互联网产业面临的形势是严峻的。 在这一形势下,中国互联网企业要加强合作,而不是无谓的内耗。阿里和腾讯的和解,会起到明显的示范效应。 站在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的高度看“世纪和解”,更是意义重大。这将开启中国互联网行业走向成熟的时代标志——烽烟四起的群雄争霸时代就此落幕,中国互联网巨头不再是好战的草莽英雄,而是理性、稳健的行业支柱。
消息称华为P50 Pro前期搭载麒麟9000 后期换成高通骁龙芯片
IT之家 7 月 14 日消息 据此前爆料,华为预计将在 7 月 29 日举行新品发布会,发布 P50 系列,可能包括 P50 标准版和 P50 Pro 版本,微博博主 @魔法科技君 今天爆料称,目前华为 P50 系列将搭载麒麟/骁龙芯片,暂无华为 P50 Pro + 消息。 另外该博主还表示,华为 P50 标准版搭载高通处理器,9 月上市;华为 P50 Pro 搭载麒麟处理器,8 月上市;12 月份,华为 P50 Pro 处理器将更换高通处理器上市。 从此前爆料来看,华为 P50 系列外观后置双圆环多摄,可能配备 f/1.8 的 IMX707 主摄,焦段 18~125mm,可实现等效 5x 的光学变焦。 由于供应链问题,华为 P50 系列已更替多轮方案,早期版本采用的是 6.3 英寸平面屏,整机约 156.7 x 74 x 8.3 毫米(算上后置摄像头凸起则为 10.6 毫米),不过 P50 最终版本后置镜头凸起厚度可能比之稍小一些。 根据版本不同,华为 P50 系列的屏幕也不同,其中标准版为维信诺的直屏方案,顶配的 Pro+ 版本则是配备京东方最新的类钻排列四曲面显示屏,而 Pro 版本则是两家混用的双曲面设计。 IT之家曾报道,华为 P50 系列可能包括 P50、P50 Pro、P50 Pro+ 等型号,除基础版外还有多个辅助镜头支持屏下指纹识别、顶部和底部的双扬声器,但 Pro+ 版本可能会晚一点开售。 还有爆料称,P50 系列这次对于录像部分的玩法和优化提升幅度好于预期,录像过程中一些新的能力让拍摄又提升了一些,录像镜头变焦产生的变色和卡顿现象得到了改进,变焦变得顺滑了一些。
拜登签发最新总统令 对硅谷科技巨头重拳出击
Lianzi 题图来源:《金融时报》整合 就在上周,美国总统拜登签发了14036号总统令,题为 Promoting Competition in the American Economy(促进美国经济中的竞争)。 在这份最新的总统令当中: 拜登要求美国最高级的市场监管和反垄断部门(包括美国司法部 DOJ、联邦贸易委员会 FTC 等)更加严格激进的执行反垄断法律,适当出台新的法规,并且“善用法律”,对“过往发生过的坏收购”进行事后执法。 监管对象涵盖各行各业,包括劳动力市场、农业、医疗健康,和大科技公司等。 拜登还宣布在白宫编制下成立竞争委员会,作为美国政府最高级别的反垄断行动指挥部和多部门协调机制。 总统令写道:“行业整合的速度不断加快。在超过四分之三的美国行业当中,少数的大公司现在控制的市场份额,超过它们在20年前控制的水平……”“竞争缺乏的情况提高了消费者物价。当少数的大玩家控制着更多的市场,加价的程度翻了三倍……”“过去十年里,大科技平台收购了数百家企业,其中包括以杀死潜在竞争对手为目的的‘杀手型收购’。联邦监管部门并未对大多数收购进行阻碍和增加限制条款,甚至在一些案例上未能进行足够的核查。” 在这份最新的总统令中,拜登提到的对大科技公司的监管,将主要聚焦如下三个方面。其中一些内容将和每位科技产品用户的切身利益和未来需要支付的费用息息相关。 收购、数据、针对小企业的不正当竞争 钳制科技大公司,美国出重拳了 美国信息科技行业在过去几十年里获得了快速发展,成为了美国创新增长的引擎。但是在今天,行业里只有少数的几家大型科技公司和互联网平台,如苹果、亚马逊、谷歌和Facebook 等。 这些平台型公司动用各种手段去碾压较小、较新的竞争对手,通过垄断地位获取暴利,并且大量收集私密的个人信息,为自己的利益服务。这样的做法,导致绝大多数中小企业不得不依赖这些平台巨头去获客,而巨头又转而利用它们的数据去开发新产品,和它们竞争。 “我们必须立刻行动,来逆转这些危险的趋势,否则它们将限制经济的发展和多样性,阻碍高质量工作岗位的创造,并且威胁美国经济在全球的地位,”总统令写道。 由于疫情的影响,美国经济也在过去一年里受到了巨大的打击。今年1月底刚上任的拜登,将后新冠时代的经济复苏看作自己最重要的使命。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拜登所希望的复苏结果并不是回到疫情之前的样子——而是以自己的上任为契机,让美国重新回到多样、活跃的经济生态,显著提升开放程度和竞争水平。因此,他将针对大科技公司反垄断调查的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他看来,野蛮生长的大型垄断公司如果不加以控制,将威胁到用户利益、行业公平竞争、乃至整个国家的基础设施稳定和经济的多样性。 拜登在这方面的纲领,也多少继承了同届竞选总统的其它民主党候选人所提出的“拆分大科技”(Break up the Big Techs)纲领。 去年7月30日,四大美国科技巨头 CEO 出席听证会 图片来源:C-SPAN 视频流 反垄断总统令到底是什么 首先,前文提到,这次拜登的14036号总统令,除了要求 DOJ、FTC 等顶级反垄断机构加大执行相关反垄断法律的力度之外,它还明确指出,相关机构“要明确认识到,反垄断法律允许它们挑战那些已经发生或完成,但没有被前任美国政府挑战过的‘坏’收购。” 总统令并没有对什么样的收购属于“坏”收购进行明确定义,但按照通俗理解,这些可以包括那些存在流程合规问题和疏漏,以及那些的确造成了事实上的市场垄断,但此前没有得到足够监管审查的收并购案件。 在事后监管上,美国其实是有一些相关判例可以采用的。但正如前面提到,由于大公司游说、维护创新、保护美国大公司的全球竞争力等各种显性、隐性原因,美国对于具有潜在垄断性质的收购的监管力度,过去多年以来一直都不在正常水平。拜登此举,正是希望让大公司重新认识到:别想蒙混过关。 然后我们再来看,这次拜登总统令反科技垄断的三大聚焦方面:收购、数据获取,以及对小企业的不正当竞争。 收购:过去十年里,美国大科技平台收购了数百家公司,其中很多属于杀手型收购,也即为了行业整合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或提前扼杀潜在竞争对手,所发起的收并购。一个最直接的例子,就是在去年四大科技公司 CEO 参加的反垄断听证会,会上有议员拿出了当时 Facebook 收购 Instagram 的内部邮件通讯: 因此,在收购方面,拜登将颁布新的政府命令,对互联网平台型公司的收并购进行更加严格的审查。这些审查将格外聚焦于大公司对较新竞争对手的收购、连续收购,以及收购所导致的数据积累和对用户隐私的影响等。 数据:很多大平台的商业模式的核心,是积累巨量的用户个人敏感信息和相关数据。通过维护数据霸权,这些大平台可以建立更加准确的用户画像,对用户进行本平台和跨平台的追踪,从而推送更准确的内容和广告。 因此在数据方面,拜登要求 FTC 主席和整个机构更加积极运用法律赋予 FTC 的权力,在用户数据获取、数据隐私和用户监控行为等方面,制定更加严苛的监管法规,从而保护互联网领域(特别是电商行业)公平竞争,维护用户的个人隐私和对于数据的自主权。 每当大科技公司在国会听证会上遭遇垄断质疑的时候,它们经常采用的一个说辞就是它们提供的都是免费的服务,所以坐拥大量用户这个事实本身并没有直接导致它们依靠垄断地位获益。至于数据,是用户享受免费服务所支付的,不太容易被量化为金钱数额的成本,在这些大公司看来是无可厚非的。 在过去,这种说辞还能蒙混过关,毕竟很多议员本身对科技一窍不通,不明白这些公司的垄断获益并非直接来自产品,而是来自用户所输送的数据。他们也很少能够理解,这种垄断行为并非直接影响同行业的竞争对手,它的实质伤害会渗透到虚拟甚至实体经济的其它层面。这也是为什么对于数据垄断的立法工作难以推进。 而现在拜登直接点出大公司作为数据霸权的实质,并且提出针对措施。这不仅是一个关键的表态,表示美国政府不会被轻易欺骗,更重要的是,这个表态是以总统令的形式,也就是行政命令的方式发出的。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逾越数据垄断在立法上走过的坑,起到更加直接的效果。 可以说,在今天,乃至可以预见的将来,任何公司在设计自己的商业模式,制定数据获取行为操守的时候,都不能再一意孤行了。 大公司的发展速度和来自大公司的创新是否会因此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我们不知道。但我们知道的是,在这个过程中,用户的利益终于被提到了更高的位置。 和苹果用户相关: 确立“维修权” 除了以上提到的这条总统令的内容,拜登的反垄断总统令还涉及一个非常有趣的点:“维修权”(Right to Repair)。 大家应该都知道 Apple Care。它的卖点非常简单明确:维修苹果设备太贵、太麻烦了,以至于大多数时候不妨直接换一台——这年头谁的手机上没有磕碰、碎屏呢?是继续使用部分坏掉,不知道哪天完全坏掉的手机,还是每个月支付一笔不算高的费用,只为了手机出问题的那天,可以直接换一台新的?这个选择并不难做。 然而 Apple Care 被很多用户青睐的背后,却有一个大部分用户鲜少关注到的事实:苹果拒绝公开几乎所有自家在售产品的内部构造图,并且垄断了适配的维修用零部件的供应。只有苹果官方和所谓的授权零售商才能拿到这些部件,才能进行所谓的官方和授权维修。 有了垄断,苹果就有了无法被挑战的定价权,在此之上也就诞生了 Apple Care 的商业模式。 结果就是,当你的 iPhone 手机或MacBook 电脑坏掉的时候,有时候明明找第三方维修点,更换一个小部件,或者把一根弯掉的针脚掰直就行,零件和人工成本几十上百块钱就能解决,但却因为苹果的垄断不得不花大价钱在苹果店“挨坑”。 Louis Rossmann 是纽约一家专精 MacBook 的维修店店主,也是“维修权”运动的代言人之一。他透露:大部分拿到店里来的充不进去电的 MacBook,其实只是因为一个几十美元的充电芯片坏了,换掉即可。然而到了苹果官方或授权维修店,同样的问题,他们却要换掉整个主板,开出天价,甚至建议你直接换新,连哄带骗,最后让你成为 Apple Care 的付费者。 同样的做法也发生在其它消费电子公司身上。类似的“巧妙设计”,特斯拉、福特和丰田等各国新旧造车势力也在运用。最近美国有位特斯拉车主发现车的电池坏了,到直营店检修发现只是电池包冷却剂的一个阀门坏了,却遭到特斯拉开出的1.5万美元更换整个电池包的天价维修单。车主随后自己找了修车店,总计几十美元的零件和工费,更换了阀门螺口,车就完全没问题了。 甚至在农机和军工行业,用户想自主维修都很难。拜登在总统令中暗示,士兵在驻外基地甚至战场上,因为无法自行快速修复武器或军用器械,面临战斗力下降甚至生命安全等威胁。 这就是我们的“维修权”被剥夺的现状。 这份新总统令专门点出了维修权。拜登要求 FTC 发布新的法规,对 OEM 限制第三方独立维修的各类行为进行打击,鼓励人们采用更多 DIY 的方式进行维修。 维修权是一个争议很大的话题,今天仍然有很多反对者认为,独立维修无法被设备制造商认证,会导致设备出各种问题,抑或第三方维修不安全、用户数据隐私容易泄露等。 支持者则认为,苹果等设备制造商压根就不应该对第三方独立维修进行种种限制和恐吓。至于因为第三方维修泄露隐私,相关的事件并不多,反倒是苹果在美国的授权维修商 Pegatron 前不久泄露了一位用户的隐私图片视频,而且竟然假装成了成用户自行发布的样子。 此次拜登的反垄断总统令专门提到维修权,正是因为它也是反垄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未来可能发生的维修价格大幅下调,用户们可以期待起来了。 注:封面图来自于《金融时报》的整合制作,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果不同意使用,请尽快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删除。
OPPO“造芯”有成 台积电6nm工艺将操刀首款芯片 华为3nm席次谁递补成热议
现在的知名企业要跟得上时尚潮流,要么造个车,要不造个芯。如果既造车,又造芯,那是潮到出水。小米、OPPO 绝对是新一代的“时尚潮企”。 日前,OPPO 中国区总裁刘波公开表示,OPPO 不排除自研芯片,当需要的时候可能就要去做,因为企业更核心的是要解决问题。这也象征,OPPO 会是国内继华为、小米之后,第三家自研手机芯片的消费性电子大厂。 供应链对《问芯Voice》透露,OPPO “造芯”的首款产品是 6nm 芯片,由台积电操刀,可能是一颗简易版的 SoC,或是图像信号处理器 ISP 芯片,且部分 IP 技术或将与翱捷科技 ASR 合作。 据估计,光是开一颗 6nm 工艺芯片的光罩费用高达 1500 万美元,3nm 工艺光罩相较 6nm 工艺更贵一倍以上,大概要 4000 万美元。如果失败了,那只能花钱重开一次。 因此,进入高端工艺的游戏赛局里,等同走入一个循环式的烧钱游戏模式。一般的中小型 IC 设计公司根本无法负担,有能力开 7nm / 6nm / 5nm / 3nm 工艺芯片的客户多是大型 IC 设计公司、系统厂、AI 芯片业者、比特币 ASIC 芯片厂等。 华为留下的3nm工艺席次,国内业者有机会递补吗? 值得注意的是,华为海思一直持续研发下一代的 3nm 工艺芯片麒麟 9010,只是后来美国禁令下来,海思的芯片已无法继续找代工厂生产,3nm 工艺的生产计划也只能暂时停下来。 台积电的 3nm 工艺制造流程因为价格极其昂贵,且需要非常庞大的技术支援团队,基于各方考量,也会慎选客户合作,能分配到 3nm 门票的客户名额并不多。 《问芯Voice》了解到,台积电在筹划 3nm 工艺技术时,第一批客户锁定了三家重磅合作对象:英特尔、苹果、华为。这三家客户背后各自有故事,英特尔的亦敌亦友关系极为敏感,苹果是一路以来的老战友,华为更是全球唯一拿到 3nm 门票的非美系客户。 只是,现在华为被迫退出全球 3nm 竞技舞台,这一张难能可贵的 3nm 工艺技术门票,国内 IC 设计公司有没有机会留住? 业界有了一个想法:如果 OPPO 这颗 6nm 工艺芯片开发顺利,等同试水温成功,是否有可能把华为 3nm 工艺技术的那个名额吃下来? 为国内保住一席参加 3nm 决赛的机会。 这个问题现在没有答案,但并非完全不可能。 只是,最后不管是谁拿下华为海思在台积电空下来的这一席 3nm 工艺的名额,都会蛮辛苦的。 自从英特尔找台积电代工生产芯片后,台积电内部多数的技术支援都被英特尔这一家“巨兽”吃光。尤其是 3nm 工艺上,耗费大量的工程人力,苹果获得的支援都不一定能比得上英特尔。 因此,未来无论是谁递补了华为 3nm 工艺的位置,都不免要陷入技术支援匮乏的窘境。 国内是否会有 IC 设计公司可以顶替华为,保住在台积电的这一席 3nm 工艺门票,也成了一个半导体业界有趣的话题。 OPPO“造芯”团队要扩充至3000人,积极招兵买马 OPPO 的造芯计划的代号为“马里亚纳”,代表着“地球所知最深的海沟”,借此来形容做“顶级芯片”的决心。 OPPO 广东移动通信也注册了大量 “MARISILICON ” 商标,是“马里亚纳”和“硅芯片”的结合。 据了解,目前 OPPO 做芯片团队已经有 1000 人,团队工程师主要是来自紫光展鋭、华为海思、联发科,带头高管是前联发科 COO 朱尚祖。再者,OPPO 建立芯片团队的目标,是要打造一支 3000 人工程师的浩大团队。 日前,网上才传出 OPPO 高薪挖角芯片人才,针对上海地区的芯片设计、验证等岗位,开出年薪 40w+ 价码来吸引专业相关的应届毕业生,相当诱人。也反映这一波芯片热潮中,需求远大于供给下,各大企业求才若渴,无不急迫祭出高薪来求才抢人。 自从华为“让位”后,OPPO、Vivo、小米的智能手机出货量大增。 中国市场方面,OPPO、Vivo、小米、华为在 2020 年第一季的智能手机出货量分别为 1250 万台、1210 万台、780 万台、3000 万台; 到了 2021 年第一季,这四家手机的出货量有了大幅改变,OPPO、Vivo、小米单季出货量各自攀升到 2060 万台、2160 万台、1350 万台,华为下滑至1490 万台。 全球市场方面,三星和苹果 2020 年第一季的手机出货量分别为 5960 万台和 3710 万台,而 OPPO、Vivo、小米分别为 2350 万台、2420 万台、3020 万台; 到了 2021 年第一季,三星、苹果、OPPO、Vivo、小米手机厂的出货量大幅变化,分别为 7650 万台、5240 万台、3760 万台、3600 万台、4900 万台。 一年两亿台的智能手机出货量,确实可以支撑起 OPPO 自研芯片的梦想。 据报道,OPPO 芯片研发计划投入 500 亿元,已经做好长期资金投入的万全准备。 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自研芯片的前方道路也不是个个都很顺利,苹果、三星已经走出自己的成功之道,但也有小米的自研芯片之路走得是颠颇崎岖。 手机 SoC 芯片的研发难度高,包含 AP 应用处理器和基带芯片,不仅要支援最新的 5G 频段,还要向下相容 4G / 3G / 2G 多模通信基带,还有图像信号处理器 ISP 和各种周边芯片。再者,先进制程技术的费用更是只能以烧钱来形容。 另外,系统厂商跳下来自研芯片已经是这几年锐不可挡的趋势。 对于半导体大厂,系统客户重要性完全不亚于纯 IC 设计公司,像是苹果、Google、亚马逊、特斯拉等早已经是台积电的重要客户,这类型客户的重要性不在于“需求数量” ,而是在于推动产业前进的“创新能量”。 自主开发芯片不外乎三大要件:资金、人才、技术。不但考验口袋深度,更重要的是有持续投入技术的能力与毅力,没有捷径可绕更要忍受漫长的试错过程。 OPPO 准备了 500 亿元,更持续招揽芯片技术人才,加上背靠自家 2 亿台手机的出货量规模,造芯之路备受注目。 此外,OPPO 不仅自己“造芯”,也投资不少芯片相关企业。日前 OPPO 与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合力投资电源管理芯片解决方案的南芯半导体、功率二极体的长晶科技、功率放大器的唯捷创芯、MLCC 的广东微容电子等。
2021京东云峰会:陕煤运销集团联合京东云展示数字化转型新成果
  国际在线消息:7月13日,以“云上共生·产业共赢”为主题的2021年京东云峰会在北京拉开帷幕,陕西省煤炭运销(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陕煤运销集团)信息化办公室主任陈岳受邀出席并发表演讲。     据透露,由京东云负责搭建的运销云正帮助陕煤运销集团实现煤炭这种非标产品线上化、标准化的数字化流通。运销云包括数字运销管理中台和智慧运销、智慧零售孪生系统,最终实现“基于大运销、服务大市场、联通大数据、激发新动能”的目标。   去年11月起,该平台已在陕煤运销集团全面运行。经过半年多的优化、迭代和完善,得到理想的反馈结果——基本实现了所有业务“一网通办”、资金预警“零风险”、煤款结算“一键化”和智慧决策“一屏知”。   据悉,陕煤运销集团智慧零售业务在今年3月15日上线试运行,目前在线车辆已经超过8500辆,煤炭成交量超过400万吨,派车数量超过10万单,二期和三期在线交易结算和智慧零售相关工作也将启动。   陕煤集团是一家成立于2004年的省属国有大型能源企业,十几年来逐步形成了以煤炭开采、钢铁、化工、装备制造等相关产业板块为一体的企业集团。陕煤运销集团是陕煤集团的全资子公司,负责陕煤集团所有煤炭产品的专业化销售,累计销售煤炭达到17亿吨以上。   此前,陕煤运销集团在煤炭交易、结算、流通等各个环节存在运行不畅等问题。通过京东搭建的运销云,陕煤运销集团实现了数据的在线化,并连通了陕煤集团生产、运输、消费等多个环节,通过数据积淀和挖掘进行反向服务市场开拓,逐步凝聚了企业发展的新动能。   陕煤运销集团将与京东云继续加强合作,并在数字化基础上推动建立“产供需”三方互信机制,促进煤炭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和国家能源供应的改善,让煤炭利用更高效、更绿色、更清洁。(图文/微微)
居民投资理财行为调研报告: 高学历投资者存在收益期望过高的现象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汪青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高金/SAIF)于7月14日发布《中国居民投资理财行为调研报告》。报告指出,中国居民对收益期望偏高,并且在高学历群体中尤为明显;但考虑到绝大部分受访者的资产配置以偏保守的银行理财为主,这说明约有五分之一的用户存在相对不切现实的高预期理财收益。 报告数据显示,37%的受访用户对于投资的年度期望收益在5%以内(包括“不亏就好”),23%用户的收益期望在5%-10%,而20%左右的用户收益期望在10%-20%。值得注意的是有超过10%的用户收益期望位于20%-30%之间,甚至10%用户期望收益高于30%。 此外,期望收益和受教育程度呈正相关。受访者的预期收益率似乎与其受教育程度相关:按照受教育程度进行分组,报告指出预期收益率随着教育程度呈上升趋势。其中,博士研究生学历组别的预期收益率最高,但是博士生组别的预期收益率的方差同时也是偏高,说明这个群体的内部差异化也很大。总体来说,高学历投资者存在收益期望过高的现象,而这或许与高学历受访者对于自己的投资理财能力更自信有关。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提高、人口结构变动以及城市化进程,居民家庭理财的需求在过去不断增长的基础上进一步加速增长。此外,我国金融市场的建设进程加快,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也在不断丰富。与此同时,在当前打破刚兑、利率下行、房地产调控的背景下,居民的财富管理需求进一步释放和转变,这为中国财富管理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为了解我国居民投资理财现状,2021年3月高金联合蚂蚁研究院通过线上调研平台对不同年龄、不同地区的支付宝活跃用户进行问卷调研,分析中国居民的投资理财行为主要特征。 根据报告调研数据显示,从风险管理意识、资产配置多元化、财务目标与规划、家庭负债管理等方面评估居民的财务健康度,我国大部分居民安排了家庭备用金或购买过保险,呈现一定的风险管理意识;理财投资偏好相对保守,比较集中在银行存款;财务规划意识有待提高,纪律性的财务规划习惯尚未养成和普及;负债整体可控,但部分存在负债管理的问题。 报告分析居民的投资收益期望、保险配置、投资期限、追涨杀跌、定投参与和专业投顾使用等理财行为发现,居民对收益期望偏高,这在高学历群体中特别明显;但居民实现的理财收益往往低于期望收益;居民多数认为自己不具备产品挑选能力或挑选能力较弱,特别是理财资产规模较小的群体;居民偏好寿险类的保险产品;不同收入来源、不同年龄段的群体对不同类型保险产品偏好不一样。 报告还显示,我国居民投机型投资风格比较明显,长期的价值投资习惯尚未养成;对自身投资能力自信或者高学历、高收入的人群更愿意长期持有基金;长期持有意愿取决于是否了解基金的挣钱逻辑或对基金经理充分信任;追涨杀跌现象在居民投资理财中普遍存在。 值得一提的是,定投的模式尚未在居民投资者群体普及,金融素养能帮助提升定投模式的使用;但定投习惯的好处是明显的,一方面,定投提升理财收益,这些收益来源于更具纪律性的投资;另一方面,具有定投习惯的居民受到追涨杀跌情绪的影响更少,对于短期亏损的心态更平稳,持有理财产品的时间更长;虽然只有少数居民会寻求专业投顾的建议,但是专业投顾能帮助提升金融产品挑选的信心、助力长期价值投资。
遭苹果应用商店下架 人人视频要步人人影视后尘?
6月6日,有网友发现在苹果应用商店无法搜索到人人视频App,一时间,“人人视频被下架”的话题引起热议,引得不少网友“哀声一片”。而就在今年初,屡次因版权问题身陷困境的人人影视被查封,难道这次人人视频也要步后尘吗?在苹果应用商店里已经搜不到人人视频App了。近日,有网友发现苹果应用商店中的人人视频App无法正常安装或更新,并且有用户发现已经下载的App打开后自己的账号却没了,剧集也没了。不过随后,人人视频的影视剧功能恢复,但App在苹果应用商店仍处于下架状态。此外,人人视频在App内发布声明称,将响应《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及相关法律法规,即刻下线“快看”相关内容,针对问题内容进行坚决治理,对问题严重、影响恶劣的账号及违规内容,从严从重处置。用户可以发布自制短视频的“快看”板块被下线。一石激起千层浪,“人人视频下架”的微博话题也冲上热搜,阅读量达5.5亿,讨论量达14.2万。不少网友表示很惋惜,“以后要去哪儿看美剧呢?”“我的快乐没了”......而在不久前的第九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腾讯副总裁孙忠怀就提到海外剧版权问题:“这两天朋友圈很多人都在发一个美剧叫《东城梦魇》,其实我就好奇,发朋友圈的人是都在家里装了HBO的有线电视吗,还是通过带中文翻译、中文字幕的某些视频网站的内容来看的呢?”并且他对一些海外剧还没在国内正式播出大家就对其赞不绝口的事表示很疑惑,按理说应该由有持牌的公司去广电总局申请配额购买。今年2月,上海市公安局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人人影视字幕组”网站提供盗版视频案件。14人被抓、微博停更、App首页空白......注册用户超800万的人人影视以此收场。彼时,就有不少网友开始担心人人视频是否也会如此。和人人影视类似,人人视频也是一款主打海外影视剧资讯及内容供应的软件,深受粉丝青睐。通过人人视频以及字幕组的翻译,不少喜爱欧美剧等海外剧的网友不仅能无障碍轻松追剧,还能学习外语。天眼查App显示,今年2月,人人视频刚刚拿到了美好资本股权融资。而自2015年以来,人人视频已经完成了6轮融资,李开复的创新工场、百度视频、小米集团等都曾参与过人人视频的融资。然而,对于人人视频来说,或许此次遭遇下架并不算突然。天眼查App显示,人人视频至今已完成6轮融资。值得注意的是,人人视频此前就曾被多次处罚过。公开资料显示,早在2016年7月,上海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总队就曾因版权问题对人人视频依法作出行政处罚;2018年,人人视频也先后被罚款两次,并给予警告。目前,人人视频还存在多条与B站、腾讯等公司的法律诉讼。此次人人视频被苹果应用商店下架,你怎么看?(文筱)
风暴眼|腾讯音乐或放弃独家版权 在线音乐江湖要变天?
凤凰网《风暴眼》出品 作者 | 蒋澆 编辑 | 赵泽 凭借周杰伦及其他独家版权而一家独大的腾讯音乐,如今正在面临变数。 7月12日,有知情人士称,市场监管总局正准备要求腾讯旗下的音乐流媒体部门放弃独家版权,同时腾讯音乐不再需要出售酷我和酷狗音乐。此前,腾讯音乐因未正确申报收购酷我音乐、酷狗音乐被市场监管总局罚款50万元,市场还曝出监管要求其出售这两家音乐平台的消息。 目前,腾讯音乐方面针对放弃音乐版权一事没有任何回应。消息传出后,有用户表示,所有版权都应该给每个音乐软件,以后听歌不用在多个APP来回切换了。“为了听歌,不仅要下载多个音乐APP,还要充值多个会员,早日结束版权斗争我们能安心听歌。” 独家版权,是腾讯音乐的重要武器。此前的行业竞争中,腾讯音乐凭借重金牢牢把握住周杰伦以及多位知名歌手独家版权,一度处于上风。几轮厮杀之后,虾米音乐被迫关停退场,余下的网易云音乐、以及百度音乐的市场份额大不如从前,腾讯音乐以绝对优势稳坐行业第一。 若此次靴子落地,音乐市场的版权之争能否正式落幕?行业内腾讯音乐一家独大的格局能否被打破? 放弃独家版权,腾讯音乐会失去什么? 今年4月,有消息称,市场监管总局正加大力度全面整治中国互联网巨头的垄断行为。作为整治的一部分,监管机构正准备处罚腾讯音乐,预期腾讯音乐将面临至少100亿元人民币的罚款。 据知情人士了解,腾讯音乐正试图寻求更温和的处罚。“我们尚不清楚除了对腾讯音乐的处罚外,腾讯控股是否还会面临进一步的反垄断处罚。” 文娱产业律师赵智功向凤凰网科技表示,监管部门对于腾讯音乐的审查,表明了国家针对互联网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的决心,国家鼓励数字音乐市场多元化,充分竞争的态度。 事实上,监管部门于四年前就针对音乐版权问题展开审查。2017 年 9 月,国家版权局约谈腾讯音乐等多家音乐平台负责人,要求对网络音乐作品全面授权、避免独家授权。最后的结果是,监管部门要求,腾讯音乐等多家公司99%版权要允许交叉授权,但仍存在部分版权没有开放,属于独家版权。 之后,腾讯音乐进行了更开放的版权转授权。2018年 2 月,腾讯音乐与网易云音乐达成转授权协议,双方授权作品达到各自独家音乐数量的 99% 以上,剩下的1%作为差异化竞争。 正是这1%的独家音乐版权,让腾讯音乐与竞争对手拉开差距,遏制住了虾米音乐和网易云音乐。36氪研究数据显示,腾讯拥有独家音乐版权数量约500万首,腾讯音乐保留的1%的独家音乐作品量约为5 万首,且多为热门及播放量的流行歌曲。 2018年,网易云音乐因失去杰威尔的版权下架周杰伦音乐,导致用户转移到QQ音乐。据不完全统计,仅因周杰伦一人独家版权就让网易云流失15%用户。而失去华纳、索尼又不走流行音乐路线的虾米音乐,更是从此一蹶不振。 凭借着显著的独家版权优势,腾讯音乐坐上了国内音乐流媒体头部交椅,也为其未来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腾讯音乐的用户增长之困 今年以来,市场监管总局加强了对互联网巨头反垄断的审查,而腾讯音乐成为监管审查的焦点。 市场监管总局认为,腾讯音乐通过长期占有索尼、华纳、环球三大唱片公司和其他唱片公司的独家版权,以限制网易云音乐、虾米音乐等竞争对手来获取最有价值的音乐资源,可能损害了市场竞争。 “独家版权是腾讯音乐的护城河,无论是它的社交娱乐业务、还是在线音乐,能够保持对用户的吸引和粘性,都是在于独家内容。”和君恒成合伙人骆永华指出,对于腾讯音乐而言,放弃独家版权意味用户无法下沉和扩张,将影响到用户增长和业务发展。 事实上,面对激烈的行业竞争,腾讯音乐移动端在线音乐MAU(月活跃用户人数) 已出现下滑趋势。根据该公司2020第四季度财报,在线音乐MAU走低至6.2亿人,环比减少2400万人。腾讯音乐管理层此前表示,MAU用户规模已“触底反弹”,将在2021年回归增长。 但现实不尽人意。今年第一季度,腾讯音乐移动端在线音乐MAU同比下滑6.4%至6.15亿。对此,腾讯音乐解释称,是其他泛娱乐平台的竞争导致了部分轻度用户的短暂流失,公司正在通过拓展多场景服务、提升用户参与度。 从财报来看,即便拥有独家版权,腾讯音乐的用户增长已陷入瓶颈。骆永华称,放弃独家版权,对于腾讯音乐而言或许是件好事。独家版权的过度投入,会影响腾讯音乐的整体发展,只会让腾讯音乐难以创新。这种情形下,不如寻求新出路。 据媒体报道,腾讯音乐集团已在7月9日下发内部邮件,对长音频业务和直播业务进行调整。在本次调整中,QQ 音乐业务线将成立长音频业务中心,负责 QQ 音乐长音频专区的产品研发工作;酷我音乐旗下最赚钱的业务 " 聚星直播 ",将交由酷狗音乐的高管谢欢领导;酷我音乐业务线的商业化业务将交给腾讯音乐商业广告部总经理刘宪凯负责。 业内认为,本次业务调整除缓解腾讯音乐面临的监管层政策压力外,也有转变发展方向之意。 什么才是好的音乐版权模式? 对于音乐爱好者而言,若独家版权模式就此终结绝对是个好消息。 由于各大平台的版权斗争,用户听音乐变成了一件“烧钱”的事情,听歌要钱,下载要钱,甚至试听都需要收费。以QQ音乐为例,一个月会员15元,一年就是180元,而且会员到期后,之前下载的歌曲,也会失去播放权限。 正因如此,多个市场声音表示,希望独家版权模式走向终结,整个音乐行业盈利模式都将迎来良性发展。不过,也有专业人士表达了谨慎的看法。 “不能说处罚出来,独家音乐版权就被禁止了。独家音乐在狭义的法律层面没有被禁止,但是在行政监管以及市场监管的层面,可能今后平台在独家音乐方面会更加谨慎。”赵智功律师分析指出。 骆永华则认为,没有了独家版权,腾讯音乐一家独大的竞争格局短期内未必就会被打破。音乐产品的内容付费交易成本偏高,目前还没有在业内看到直接变现的有效模式。真正能对腾讯音乐形成冲击的,可能是网易云音乐这样已形成一定产品优势和市场地位的老玩家和仅次于企鹅系用户和流量资源切入市场又别出蹊径的抖音,以及他们之间可能的新的竞合关系。 此前,网易CEO丁磊表示,版权获取困难是网易云音乐发展的大难题。骆永华指出,监管总局要求腾讯音乐放弃独家版权,会促进在线音乐市场竞争和创新,这有利于网易云音乐的独立上市,能够推动网易云音乐多样化合作。 欧美等音乐发达市场,音乐平台数量众多,为何版权竞争较为少见?这是由于海外已有了两百年沉淀的音乐版权集体管理制度,其核心是禁止集体管理组织谋求独家版权,同时规定应平等向音乐使用者发放许可。 尽管欧美各国版权管理制度略有差别,但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是:不公平的待遇、独家的许可和差别价格不被认可。即便是在少部分允许独家许可的国家,也会在法律层面对独家版权进行严加限制。 在美国,每一首歌曲的版权根据用途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版权类型,主要有公共演出权、强制机械复制权和同步权。使用者需要通过不同的组织来购买上述三项不同的版权。 值得一提的是,在线音乐现已经进入存量竞争阶段。随着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发力音乐领域,行业竞争将会更加激烈。 目前,字节跳动已成立音乐事业部,且正在测试音乐产品“飞乐”。 此外,快手音乐负责人袁帅公布了2021年版权结算标准,如独立音乐人可上传自己的作品,可获取版权结算金额。 从版权购买、扶持原创到社交流量运营,短视频平台的进攻势头不可小觑。 有社交平台负责人表示,版权开放后后,短视频平台不再受制于此,它们能通过社交性和传播性制造音乐爆款,更快抢占用户心智,分走在线音乐用户,这才是腾讯、网易云担心的问题。
新官上任三把火?国内公司近340个亚马逊账号被封 涉嫌冻结资金1.3亿元
今年亚马逊对国内跨境大卖家可谓“不算友好”。 封杀潮未完继续中,这不,又有一家大卖家“踩雷”被封。 7月6日,天泽信息发布公告表示,其控股子深圳跨境大卖家有棵树因涉嫌违反亚马逊平台规则,在2021年已新增被封或冻结站点数约340个。截至公告披露日,已知的有棵树涉嫌冻结的资金约1.3亿元。 公告还表示,今年2月以来,有棵树在职员工人数从近2800人下降至目前约1400人,其中主管(含副主管)级别以上离职人员近280人;有棵树独立站每月营业收入已自今年1月的约4500万元骤降为近100万元。预计2021上半年度整体营收同比将下降40%-60%左右。 对此,雷锋网向有棵树进行了沟通,截至发稿,尚未置评。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雷锋网与一些从业人事进行了交流,得到的分析有如下几个: 1、亚马逊新官上任三把火; 2、亚马逊近期受到的美国官方压力比较大; 3、亚马逊要多收广告费; 4、大卖家垄断市场,要给中小卖家发展土壤... ... 针对今年开局而来的亚马逊封店潮,有人表示,来自于华尔街日报披露泽宝的一篇文章,有棵树独立站出现的问题或许也和美国时代周刊的一篇文章有关。 去年十月,美国的消费者在Facebook上多次看到了海玻璃圣诞树广告,看到价格不算贵就买了。结果,到手里却变成了这... ... 图片来源:Moss的精神家园截取自时代周刊 说好的美美哒海玻璃圣诞树呢?怎么变成了小老头?!退款的话得承担不便宜的运费,一般来说消费者遇到这种事儿就这么干吃哑巴亏。 这不仅让我们想到了一直火爆全网的买家秀VS卖家秀,令人忍俊不禁的同时,其实这就是广告诈骗。时代周刊表示,类似事件不是个例,而天泽信息也是受益者之一。 时代周刊在后续的调查中,发现有一条欺诈网络信息与国内的两家公司有关:TIZA和YouKeshu。无独有偶,YouKeshu是TIZA的母公司。 直到现在,这件事儿依然在发酵,如果事情属实的话,涉事企业可真的有点不讲武德。 此前雷锋网曾发文表示,部分国内跨境电商被封因“刷单”、“塞卡片”,但是只要商品质量OK,或许还算可以理解,但是货不对板这个就有些不能忍了。 而天泽信息的公告中还提到了:“后续关联站点被继续暂停销售的可能性在上升”。这对有棵树来说可能是灾难性的。 据悉,有棵树是如今少有重铺货模式的跨境电商,相关数据表明有棵树在各平台店铺数量超过3000个。有业内人士分析称,有棵树重铺货模式,必然会带来库存方面的巨大压力,而依赖亚马逊的有棵树,一旦主要店铺被封,势必陷入被动局面。 对此事件或许我们能够思考的是: 1、中小卖家是否有了“无限生机”? 2、大卖家们如何熬过这个看起来离春天很远的寒冬? 3、今后如何在亚马逊好好做生意?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