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国家能源局:8月起,光伏发电等项目从审批到并网需按月上报!
原文如下: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能源局,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内蒙古电力公司,国家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中心,各有关企业: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能源局关于2021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及有关事项的通知》(发改能源〔2021〕704号)和《国家能源局关于2021年风电、光伏发电开发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国能发新能〔2021〕25号)要求,为进一步推动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开发建设,确保实现全年开发建设目标,拟按月开展项目开发建设情况调度,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建立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开发建设按月调度机制,对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从核准(审批、备案)、开工、建设、并网到投产进行全过程调度。 二、自2021年8月起,各省级能源主管部门、各主要中央发电企业于每月15日前分别将本省(区、市)、本企业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上月开发建设情况(包括新核准容量、新开工容量、累计在建容量、累计并网容量、预计年底并网容量等)统计汇总后直报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具体见附件)。 三、国家电网公司每月15日前将新能源云平台覆盖范围内可再生能源项目上月开发建设情况报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南方电网公司、内蒙古电力公司将企业经营区域内可再生能源项目并网、投产信息每月15日前报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 四、各省级能源主管部门要组织本省可再生能源项目开发建设单位依托国家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中心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及时填报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开发建设情况。国家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中心每月20日前要将上月全国可再生能源电力开发建设情况形成月度监测评估报告报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并抄报各省级能源主管部门。 联系电话: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 010-81929505 国家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中心 010-51973265 邮箱 xxglzx2013@163.com 附件:   文章来源:国家能源局
国家能源局:风、光及整县推进等项目需按月上报核准、在建及并网进度
7月29日,国家能源局综合司下发了《关于开展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开发建设按月调度的通知》,拟按月开展项目开发建设情况调度,从核准、开工、建设、并网到投产进行全过程调度。上报项目包含光伏、风电、水电、生物质发电、整县推进分布式光伏以及源网荷储项目。 根据文件,自2021年8月起,各省级能源主管部门、各主要中央发电企业需每月15日前分别将本省(区、市)、本企业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上月开发建设情况(包括新核准容量、新开工容量、累计在建容量、累计并网容量、预计年底并网容量等)统计汇总后直报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每月15日前将新能源云平台覆盖范围内可再生能源项目上月开发建设情况报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南方电网公司、内蒙古电力公司将企业经营区域内可再生能源项目并 网、投产信息每月15日前报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 各省级能源主管部门要组织本省可再生能源项目开发建设单位依托国家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中心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及时填报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开发建设情况。国家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中心每月20日前要将上月全国可再生能源电力开发建设情况形成月度监测评估报告报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 文章来源:国家能源局
风暴眼 | “毛孩子”看病动辄上万 宠物保险为何想爱不敢爱?
凤凰网《风暴眼》出品 作者 |徐硕 编辑 |赵泽 核心提示: 1.我国宠物市场和宠物诊疗市场均在千亿级,但与之相关的宠物保险却一直不温不火,没能形成规模化发展。 2.很多宠物保险,尤其是宠物疾病险并不能有效解决宠物主的痛点。有宠物主反应,宠物医药费有的可以报销,有的就不可以。 3.有不少宠物医院对于宠物保险的理赔额度、范围、具体内容等方面也并不太清楚。宠物保险要想摆脱“鸡肋”的标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个月前,一条叫siri的金毛犬牵动万千网友的心。因托运公司私自将协议约定的空运方式改为陆运,金毛siri途中中暑并导致心脏衰竭死亡。 金毛siri的遭遇揭开了宠物托运市场的乱象,也让宠物保险成为讨论的焦点。宠物托运的风险存在于多个方面,目前各大保险公司并没有出台相关的宠物托运险,很大一部分损失皆由宠物主承担。 不仅托运险,很多宠物保险,尤其是宠物疾病险并不能有效解决宠物主的痛点。“有的针可以报销,有的就不可以,但医院有的时候不会明说,等你去逐条核对医药费的时候,才会发现被坑了。”宠物主杨梦说,宠物保险‘埋雷’很多,稍有不慎就很容易中招。 国内养宠物的人越来越多,由此衍生的宠物市场和宠物诊疗市场均在千亿级,但与之相关的宠物保险却一直没能形成规模化发展,除了没能解决宠物主痛点,还有哪些原因?如何破解? 一家动物医院的兽医使用针灸治疗法为给宠物狗看病。 千亿宠物诊疗市场,宠物保险却不温不火 “一场猫瘟差点儿要了它的命,常规检查、输液、吃药以及拍片子,一个多月大概花了近2万元,幸运的是最后治好了。”对刚毕业的大学生而言,2万元并不是一个小数目,这几乎花光了杨梦小半年的积蓄。 正常来讲,宠物的主要开销集中在主粮、零食、玩具,以及一些宠物用品,每个月消费600~1500元左右即可,可“猫主子”们一旦生病,就远不止这个价钱。“杨梦们”只能寄托于宠物保险,尽量省下一笔“巨额”医疗费。 据极光大数据显示,2020年有55%的养宠人士的宠物有过就医情况,其中有2~3次的占25%,4~5次的占比10%。而根据《2020中国宠物医疗行业白皮书》显示,近三年来宠物医疗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0%,宠物诊疗支出增长6.2%,成为宠物消费细分品类中增速最快的一环,预计2025年将超1300亿元。 宠物医疗消费行业的快速增长也使得多家保险企业开始深耕宠物保险领域,平安产险、中国人保等企业纷纷与宠物医院进行合作,构建“医疗+保险”等相关体系,但即便如此,中国的宠物保险覆盖率仍不足1%。 反观国外市场,宠物保险的运作早已初具规模,瑞典的宠物参保率接近40%,是宠物保险覆盖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英国则紧随其后宠物参保率接近25%。截至2019年,全球宠物保险市场市场规模约36.8亿美元。 “尽管宠物保险在国内的发展时间并不短,但由于宠物医疗收费、透明度并未建立统一标准,投保和理赔体验一直不佳。”蚂蚁金服相关负责人表示,再加上宠物身份识别困难,宠物保险一直不温不火,没能形成规模化发展。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养宠物,中国的宠物市场规模已经达到千亿,2020年全国城镇犬猫数量较2019年增长1.7%,消费市场规模也达到2065亿元,相较2019年增长2%,宠物保险行业又能否在快速的宠物消费市场中,迎来自己的“春天”? 宠物保险,想说爱你并不容易 在中国,现阶段宠物保险主要分为宠物医疗险及宠物责任险。宠物医疗险是指宠物主按照保险合约规定为被保宠物支付保费,被保宠物在遇到重大疾病后,由保险人进行保费的支付,以减轻宠物主的经济负担。而宠物责任险则是用于赔偿家养宠物造成第三方受伤的医疗费,如宠物意外咬伤他人,造成他人财产损失等。 上海一位宠物主人带着家里的宠物猫坐车去检查身体。 但无论哪种形式,宠物保险存在的普遍问题仍是性价比不高,能够保障的责任范围相对较窄、项目较少,再加上由于保险保障额度不同、赔付流程限制多、审核慢,宠物主很难第一时间获得相应理赔。 “之前看了几款宠物保险,不仅有各种限制条件,还有免赔额的设置,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划算。”家有一猫一狗的梁静表示,尽管各大保险企业都在推宠物险,但能符合自己需求的并不多。 在蚂蚁金服相关负责人看来,这是由于在没有数据支持的情况下,各个病种的发病率或者某个病种的平均花费金额都是未知数,而这些未知风险都会被涵盖到保费中,以至于市面上很多宠物险又贵又不划算。“更何况一些宠物险还会有区域限制,比如在杭州投保的宠物只能在杭州指定医院进行理赔,进一步限制了用户的使用门槛。” 更进一步则是宠物医疗市场的乱象频发。药品定价不透明、优质的医疗资源稀缺、宠物检查设备价格虚高,整个行业缺乏统一的监督及管理。“宠物医疗市场还未形成行业标准和市场规范,头部机构的医疗网点数量占比还少,还属于分散市场,且受专业人员限制和资质影响,商业化程度也不高。”上述负责人表示。 “而医疗数据的缺失、定价虚高,都让保险公司对于产品的定价以及理赔额度的界定难上加难。”宠物保险从业者李志认为,就医率不高,也使得宠物保险的价值难以体现。 话虽如此,还是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入局宠物险领域。如平安保险、阳光保险、大地保险、众安保险等企业已经与多家宠物医院进行合作,合力推出宠物保险+医疗套餐;腾讯微保也推出“宠物大病医疗保险”,每月保费7.33元,全年合计88元,保额最高可达30万元。 而支付宝的宠物医疗险也推出三档价位保险,分别为199、399元和799元,对应的医疗报销额度为5000元、15000元和30000,单次赔付最多2500元,且保障范围覆盖除遗传病之外的全病种和意外医疗责任,全年享多次赔付。 只是对用户来说,白纸黑字写的再好,没能落到实处的“理赔”,不足以让宠物保险行业走出囹圄。 宠物身份识别是一个关键环节 相比人来说,宠物险更难的一环是宠物识别。对宠物医院及保险公司来说,识别猫狗的品种、年龄以及花色,如何判断投保宠物和理赔宠物是同一只都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而在国外市场,宠物的活体繁殖、售卖流程较为规范,宠物从出生起便被植入芯片,解决了保险公司的识别问题。中国在宠物识别方面则处于刚起步阶段,具体的投保门槛可以分为植入芯片投保、户口投保、拍照投保,国内多家保险企业也纷纷引入了AI鼻纹识别验证技术及宠物芯片,以准确识别宠物身份。 据了解,宠物鼻纹类似于人类指纹,具有唯一性与稳定不变性,不会随着宠物的成长发生变化。在投保时拍摄宠物的鼻纹信息,可为宠物建立一个专属电子档案;在理赔时,再刷一下鼻纹核实宠物身份,通过后就能申请理赔。 宠物鼻纹识别技术,只需把宠物的鼻子部位对准手机屏幕中的对应位置,就可以自动识别宠物的名字等信息。 宠物鼻纹识别技术已经有了落地应用的案例。2020年7月,旷世科技研发的“狗纹特征点的检测方法、装置、系统及储存介质”获得专利授权;同年8月,支付宝推出“鼻纹识别”技术,并首次应用于宠物保险,识别成功率超过99%。 有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宠物鼻纹技术解决了宠物识别的难题,保险公司能尽可能降低风险,并能优化投保和理赔体验,这些能都让宠物主有更好的体验,从而加速宠物险在国内的普及。 “对用户来说,这也是一个需要科普的过程。”李志认为,尤其是对z时代来说,宠物也是重要的家庭成员,为宠物购买保险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宠物保险聚集的第三方支付能力和理赔流程标准,也将引导和催生一批服务意识强的区域中腰部医院进行诊疗流程标准化和透明化,进行推动市场进行良性循环。“其次,保险机构筛选合作医院的机制也会倒逼行业规范化。” 但现实依然很骨感,在记者致电的相关合作宠物医院中,有不少医院对于宠物保险的理赔额度、范围、具体内容等方面表示并不太清楚,具体详情可到店进一步咨询。由此看来,宠物保险要想摆脱“鸡肋”的标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字节教育大裁员 千万教培人才向何处迁徙?
在万亿市值蒸发之外,还有百万教培员工的职业大迁徙,这是一个值得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文|刘雨洁 王与桐 编辑|石亚琼 封面来源 | IC photo 根据公开信息,字节跳动被曝旗下大力教育(智能硬件)、瓜瓜龙(学前绘画课程)、清北网校(K12)等项目正在裁撤辅导老师,采取N+2赔付方式。旗下你拍一(思维动画课程)、GOGOKID(外教英语)等业务也正在下架。从7月24日开始,所有从事K12相关业务的教培机构开始思考退路,而字节跳动此番或因恐惧行业余震,正将旗下所有教育业务线全面裁掉。 昔日的繁荣暂停,市值万亿的K12市场正在快速蒸发。 从年初至今,整个教育板块市值蒸发近万亿元。与股价最高点相比,部分教育类公司跌幅超过九成。蝴蝶效应之下,千万教育机构从业者的潜在失业和再就业问题也造成了新的人才矛盾。 此刻,裁员潮正在席卷整个在线教育行业。 有传闻称,高途裁员比例高达50%以上。按照此前高途公布数据,截至6月,高途员工总人数为2.8万,如果按裁员50%的比例计算的话,意味着受波及人数高达1.4万人。高途集团创始人、CEO 陈向东在7月25日就召集管理层开会,定下了裁员指标:全国 13 个地方中心,在 8 月 1 日前完成关闭,只留下郑州、武汉、成都三个辅导老师中心。 “我们公司现在至少60%的人都在找工作。其中很多人,正等待被裁,好拿补偿。”一家Top4教育公司的品牌负责人刘红在近日告诉36氪,她正在犹豫要不要加入一家企业服务公司。 也是在7月27日,好未来创始人、CEO 张邦鑫在内部员工会上说:“我们这些机构配不上我们的客户了,我们公司也配不上我们的高管和干部了。” 7月29日,在济南的张立,收到了裁员通知。此时距离他研究生毕业入职高途,不足一个月,这意味着他不仅拿不到一分钱补偿,甚至还要再花费一年的时间重新参加校招,整个人生轨迹将就此改变。据悉,很多教育公司只裁新员工,而不是需要赔偿的老员工。 不止高途,好未来、猿辅导、新东方、掌门1对1、火花思维等教育机构,也在排队裁员。好未来全职员工在7万左右,新东方截至2020年8月有5万员工,猿辅导有4万员工且在2021年3月还曾计划在武汉增设2万员工,豌豆思维裁员90%,还有分散在全国各地的本地教育机构共70万家,总共受波及的员工数量或超过百万。 一场百万人的职业大迁徙正在发生。如何帮助这些教育从业者再就业,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短期问题。 01 教培老师再就业,这些或是可行路径 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岗位需求回冷之下,势必有大量年轻的从业者面临转行压力。如果K12全面熄火,千万教培从业者今年将加入900多万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竞争。 在线教育行业的岗位需求变冷,其实比预期来得更早。 拉勾招聘数据研究院数据显示,从近⼀年在线教育⾏业的职位发布指数来看,自2021年5⽉起,⼈才需求开始断崖式下跌,态势持续至今。 来源:拉勾 来自职场社交平台脉脉的数据显示,2021年5月,“双减”政策正式出台前,教培行业从业者表达过“强烈求职意愿”的人数与同年1月相比增长了33%,运营、销售、教培老师是未来职业发展压力最大的三个岗位。 事实上,近两年,行业急速扩张和未来结构性调整造成的矛盾一直存在,对于在线教育从业者来说,转型和破圈早就已经显得十分必要。 “今年4月份还雄心万丈的在线教育同学,6月份就在求新的offer”。脉脉创始人兼CEO林凡告诉36氪,过去几个月里,在线教育一直在不断调整,行业人才的职业路径也在变化。 来源:脉脉 根据猎聘发布的《2019教育培训行业教师从业者大数据报告》,教培行业本科和硕士学历的从业者占比分别为59.62%、33.12%,人才素质可观;从年龄分布来看,25-30岁的从业者占比最高,为41.00%,其次是30-35岁的从业者,占比为21.14%,行业整体偏年轻。 36氪与业内多方人士沟通后发现,相比应届生,已经拥有行业经验的教培人才,可能的就业方向比较集中,主要的路径可能有以下几种。 公立学校 考虑到下一份工作的稳定性和职业相关性,公立学校是大多数教培老师的第一选择。但近两年,随着考教资和考编的人越来越多,公立学校在编岗位的申请难度水涨船高。公立教师不会像互联网从业者一样频繁跳槽或流动向各行各业,因此目前社会招考的主要难度来自两点: 僧多粥少。公立学校的黄金招聘时期已经过去,目前外放的在岗编制少了很多,同时对于学历、专业、户口、年龄等有着非常严格的限制,只有自身综合素质最优秀的一部分教培老师才有机会挤进编制; 公立学校的岗位开放具有不规则性、不确定性。每年不同地方的教师缺口不同,偏远地区对于教师人才的需求量远高于大城市,但从在线教育行业出来的年轻人往往不愿意离开大城市。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往往也会考虑应聘公立学校的编外教师,虽然没有编制内的待遇,但也可以边教学边等待机会。 私立学校 私立学校也是教培老师的主要流向之一。早在K12没有巨变之前,很多教培老师的职业规划就是先跳槽到私立学校,再跳槽到公立学校。对于年轻老师来说,私立学校的待遇普遍高于公立老师,部分名校薪资比公立学校高出20%-30%,成长性方面也比教培机构高出很多。但应聘私立学校同样存在两个难题: 私立学校两极分化严重,好的私立学校招聘标准不亚于公立学校,招聘条件里明文规定应届研究生、公立骨干教师的私立学校不在少数,而差的私立学校生源非常差,不利于职业成长; 私立学校也遭遇了和在线教育相同的困境,也就是国家推进以公立教育为中心的教育公平,因此政策不利好,对于私立学校有诸多限制。比如有的地区以强制摇号、限制辖区招生的政策限制私立学校引进优质生源,或者给公立学校发放大量重点高中的保送名额等,直接导致一些私立学校失去了竞争优势。在这种情况下,私立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势头同样堪忧。 私人家教/小班教学 在宏观政策限制校外补课的前提下,私人家教和不依托于机构的名师小班教学等手段无异于打游击战。但这一类选择其实是互联网回流传统教育的体现,失去了机构的营销和背书,家长会更信任有公立学校经验背书的名师,而不是从在线教育走出来的年轻人。依赖资源、业务不稳定、没有五险一金、容易经受政策的打击,加上不适合年轻人长期发展,家教和小班教学虽然赚起钱来最为自由和直接,却不是多数教培老师能够接受的职业道路。 K12在线网课 网课是留守K12最简单的合规方式,平台推名师的方法和线下机构大同小异。但在线网课也早已是一片红海,并且在政策、变现能力方面都具有不确定性。如果教培老师自己录课打造个人品牌,相当于踏进了自媒体和互联网内容创作的领域,杀出重围的概率比应聘上头部教育机构的老师更低。但转机是目前国内互联网巨头、教育巨头等正在纷纷布局智能教育硬件,未来教培老师或许有机会与平台签约,进行内容分佣。 考研/留学/考公/国企 每个行业巨变之下的人才紧急应对之策,都是从提升核心职业竞争力开始。考研和留学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为了应届生身份,或者跨专业学习和提升教育背景,毕业后大概率会转行。相比回归校园来说,考公和签约国企和考教师编制一样,都是人才倾向于职业稳定的选择,但同样要经受考试和淘汰的压力。 切换赛道 转型做素质教育、留学教育、成人教育、职业培训等赛道,是K12老师再就业的另一条主流道路。大多数机构老师最大的职业优势不是具体的学科知识,而是教学能力和思维方式。对于教育背景教好的大学生“名师”来说,这一特征尤为显著。在入局教育行业之际,他们贩卖的是自己高学历背后的学习能力和快速理解能力,在程式化的考试面前,教什么内容差别并不是很大。 但从拉勾招聘提供的互联网招聘数据来看,仅6%的在线教育用户将在线教育行业作为求职首选,这一比例的不景气,说明了K12以外的教培赛道还没有开始打捞人才,在逐渐收紧的国家政策和K12教培的落差面前,其他教育市场仍停留在起步或闷声发财的阶段,资本也不敢再贸然跟风入局。 转入其他相关行业 不少刚入行的教培老师对于转行到其他互联网行业表现出了强烈意愿。比起考编、考公、国企带来的薪资落差,新的互联网行业代表着新的财富和职业发展的机会。过去几年中,在线教育快速吸纳了一批原本对教育并不感兴趣的“淘金者”,对于这些顺势而为的人才来说,在线教育只是一时的选择,让自己一直站在风口才是唯一的答案。 根据互联网求职招聘平台拉勾招聘对在线教育求职状态的观察,今年平台上处于“已离职,可快速到岗”的用户比例高达98.5%,远高于互联网全行业的63.2%,代表在线教育人才对于互联网内再就业的兴趣浓厚。 行业意愿方面,内容资讯成为了教培从业者投递占比最大的行业。内容资讯和在线教育工作具有相似性,从内容输出的角度,可以对教培经验进行复用。同时,比起其他互联网行业,对于知识类人才(相对技术类人才)的需求量更大,涉足各个领域,发展路径相对稳定,对于业务经验和专业也没有过多硬性要求。岗位方面,以运营和销售投递占比最高,分别占比19%和8%,这也和入行门槛较低有关。 来源:拉勾 此外,游戏、短视频、SaaS、电商也是在线教育人才主要竞逐的领域。这些行业的一大共性是近几年发展迅速,目前仍然处在风口,受到资本追捧,变现能力强,招聘需求大,市场想象力高。但这一情况与几年前的在线教育如出一辙,是否能真正借势发展起来成为国民优势行业,还要看未来可能会造成的社会问题、国家对于经济方向的扶持和调整。但稳定的工作和淘金的机遇不可求全,大多数人挑选行业也只能是根据自身需求小马过河。 其他从业者再就业 比起教培老师来说,在线教育其他从业者的再就业前景会明朗一些。对于裁员潮所涉及的大量的运营、教务、市场、产品、研发等本身就具有互联网属性的人才来说,最直观的解决方案就是在其他行业继续从事自己的岗位。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市值蒸发下的平行迁移并非一般的人才流通,其效应之下的优胜劣汰形势也是十分严峻的。 以往,每一次互联网出现行业震荡,都会引发互联网人的大厂情怀,认为只要进入互联网巨头和独角兽企业就能保障基本的岗位和待遇,但在经历了一波互联网裁员潮以后,很多人转变了思路:第一,市场对于人才的行业经验和壁垒要求越来越高了;第二,在互联网内平行跳槽不再是人才迁徙的唯一终点,互联网奋斗的终点也有可能是考公和国企。 02 退潮后的K12 像济南的张立这样改变人生路径的故事,发生过无数次。 对于身处其中的人而言,这些痛苦可能只是暂时的。近10年的移动互联网历史上,也曾多次发生新的离职潮。但随着新的经济热点兴起,这些从业者也很可能迎来新的职业发展机遇。 从2010年开始,中国共经历了4次大的裁员潮:2012年全球范围电子、金融等行业大裁员,2016年的O2O裁员潮,2019年的互联网裁员潮,2020年的疫情裁员潮。 来源:百度指数 除2020年的因疫情造成的特例外,这些裁员潮多有着多处相似:发展极快的行业,吸引了众多资本的重仓押注,这直接导致了企业有足够的钱吸引人才,行业薪资高于平均水平,从业人数规模巨大。但当行业的泡沫被戳破,从业者不得不陷入到裁员“潮”。 2019年,从年初到年末,百度、美团、知乎、滴滴、网易、熊猫TV、KEEP、暴风等众多科技互联网公司都纷纷做出了裁员优化的决定。涉及到的行业也逐渐从互联网延伸到了“互联网+”领域。但2019年、2020年随着社区团购、在线教育行业的发展,这些互联网人才又纷纷被这些快速兴起的行业所吸纳。根据脉脉数据,互联网流出的人才主要去了金融行业、生活服务业以及房产建筑业。 来源:脉脉 不得不承认的是,教育机构中超过半数是老师,行业属性极强,且职业技能迁移成本高,导致这些人选择不多,相比于互联网人可能要面临更长一段时间的阵痛期。 而在市场化的教育机构当老师,和在学校当老师,二者的薪酬有着天壤之别。刘红告诉36氪,他们机构有30%的老师是“名师”,年薪在百万元甚至千万元以上,如果他们选择回到学校,年薪或许只有现在的1/10:“你让他们怎么接受这种落差?” 更多的老师甚至无法“回到”学校。首先,学校的老师不仅要具备教师资格证,而且需要有编制,这个编制,是需要定向考取的,名额有限且对于个人来说时间和选择成本很高。其次,抛去“名师”,其中一些机构老师不过是教培机构流水线上的产物,并不具备真正的职业能力,他们或许够不到学校的门槛。 我国教育培训机构在70万家以上,K12从业人员超过1000万人。相比我国目前1000万义务教育阶段在校教师这一体量来说,校外培训的规模和势力早已不再是作为“补充力量”,而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时代体系。 或许,教育行业的规划也是一个重要的可行方案。 教育机构的转型方向在过去半年内已经依稀有了一些亟待探索的答案。未来,我国在线教育的渗透率仍然会稳步升高,只不过,不一定是学科培训,而是更有助于中国青少年成长的教育方案。 素质教育 发展素质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共识。素质教育比K12学科教育更加缺乏优质的老师和服务资源,同时,作为义务教育体系的补充,素质教育有助于帮助青少年培养爱好、包装履历、开拓思维。 7月28日,“双减政策”发布仅四天之后,猿辅导上线STEAM产品“南瓜科学”,发起了素质教育的同行赛跑。此前,素质教育的竞争也不可谓不激烈,仅少儿编程一个赛道就吸引了字节、腾讯等早早入局,但过去在学科培训的刚需垄断之下,在线教育企业对于飘忽不定的素质教育并非信心十足,通过不断的上线和下线产品服务进行试错。 36氪制图,截至发稿,其中字节跳动旗下相关业务正在裁员 或许,STEAM会成为在线教育头部企业“活下去”和新玩家弯道超车的必争之地,同时,素质教育会渗透进各行各业,以业务融合的形式打出创新和差异化优势,如网易旗下的教育应用开发团队Oddrobo持续推进开发儿童启蒙游戏,腾讯也在启蒙类功能性游戏上大力着墨。 素质教育领域产生大量人才需求,只是时间问题。 职业教育/成人教育 与素质教育相对的是职业教育。二者同时走在应试教育体系下的偏锋,一个针对学龄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另一个则更多面向成年人的就业问题。 一直以来,职业教育是个让人摸不到规则的领域。一方面,职业教育的概念在新东方、蓝翔等培训学校的推广下深入人心,另一方面,长时间内该领域的资本关注度较低,头部玩家与市场格局尚未形成。 而这一局面可能会在今年发生巨变。 今年2月,公务员教培平台粉笔教育完成3.94亿美元A轮融资,企业培训平台云课堂获得来自腾讯、红杉的1.9亿美元E轮融资,显露独角兽之势。与此同时,新东方也豪掷数亿元投资公职类教培机构导氮教育。根据统计,近两年,IT、电商、运营等数字化相关职业技能培训成为了行业内最受欢迎的领域,而职业考试培训紧随其后,涉及公考、金融、财会、律师、管理等多个行业。 这是一个6000亿以上的市场,前景广阔,但同时也存在需求分散、服务续约率低等问题。 来自近两千个细分职业种类的需求影响了头部玩家的场景扩张能力,并不容易出现多家企业在同一赛道抢夺人才、教培平均薪资水涨船高的情况。但这也为在线教育巨头的转型和战略复用创造了空间。 从就业矛盾的整体趋势来看,职业教育和技术人才无疑会是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市场将长期保持显性增长。而从行业的生产和分发阶段来说,从辅导青少年到辅导成年人,有时候也只不过是形式和用户画像的差别。 AI教育产品 回归科技+电商的手段,或可把在线教育拖出泥潭。 艾瑞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智能教育硬件市场规模为343亿元,2021年预计达到453亿元,并且有望在2024年接近千亿元。基于这一背景,互联网巨头纷纷剑指智能教育硬件,教育巨头也在从网课向硬件+内容的业务生态转型。网易有道更是在今年Q1,通过以有道词典笔为代表的教育产品,实现了2.02亿元的营收,在13.4亿的总营收中占比15%,同比增长279.8%,正在取代广告成为有道的第二增长业务。 目前,卡位智能教育硬件领域的主要有:字节旗下大力教育、华为、阿里、腾讯、百度、网易有道和科大讯飞等。除了互联网巨头,诸如步步高、读书郎等老牌教育硬件企业也在数字化转型,抢夺市场。 36氪制图 而对于部分垂死挣扎的在线教育企业来说,把智能教育硬件作为流量平台,打硬件价格战的同时靠内置的内容和服务变现,或者作为内容供应商和华为、字节等生产的教育硬件合作,都是极具想象力的营收模式。 在可以预见到的未来,这些正在冉冉升起的新兴教培会为在教培机构流失的从业者提供新的就业岗位,但恐怕很难改变这些人里群的大多数收入水平将再也无法回到过去的事实。 (文中刘红、张立为化名)
“沉浸”过载 一个井喷产业的危与机
作者:赵沫涵 编辑:郭鸿云 一个概念可以火多久? “沉浸式”曾获选2019年文旅热词榜热搜第一,谁也没想到,两年后的今天,它的热度丝毫没有衰退的趋势。每一天,有关“沉浸式”的资讯层出不穷,打开演出票务APP, “沉浸式”前缀比比皆是。上一个拥有如此巨大影响的,恐怕还要追溯到“IP”这个概念的提出。 沉浸式戏剧、沉浸式剧本杀、主题乐园沉浸式游玩项目……一切沉浸式体验似乎都受到Z世代人群的追捧,前景广阔。仅以剧本杀为例,有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剧本杀行业市场规模超百亿元,同比增长68.0%;2020年受疫情影响市场规模依然逆势增长,增幅7.0%至117.4亿元;预计到2022年底,中国剧本杀行业市场规模将增至240亿元。 来源艾媒咨询 除此以外,各地景区、目的地也纷纷拥有了自己的“沉浸式”体验模式;不少展会、博物馆也宣称完成“沉浸式”转化。毫不夸张地说,我们正处于一个处处皆可“沉浸”的时代。然而繁荣背后不是没有“暗流”,如此多的产业披上了“沉浸式”外衣,可用户体验真的高级了吗? 01 产业井喷,“沉浸式”成新一代市场宠儿 近日,名为“戏精桃花源”的项目获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项目由五源资本与黑蚁资本联合领投。据悉,该项目将为年轻消费者在城市核心区打造的“沉浸式”游乐园,通过沉浸式空间、实景演员、剧情和游戏机制,结合零售、餐饮等,形成综合娱乐体验。乐园预计年底于北京双井地区开业,场地近三千平米。 无独有偶,法国普德赋(又称“法国狂人国”)计划于上海市中心徐家汇地区,投资约5亿元人民币,打造全球最大的“沉浸式”演艺剧场,总面积达到46000余平方米。预计2022年夏季正式开幕。 文旅景区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 被称为全国最大、时长最长的“沉浸式”戏剧城,总投资近60亿,于今年6月开业。开业一个月内,吸引全国近十五万粉丝打卡,受到好评无数。(因暴雨与疫情,景区现处于关闭状态。) 来源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公众号 2021年,无数以“沉浸式”为主打的项目产业,如雨后春笋,纷纷于中国各地“冒头”。在吸引无数投资的同时,“沉浸式”还拥有了一批年轻拥趸,他们的热情不随时间衰减,心甘情愿为其呐喊助威。 但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沉浸式”又令人感到如此陌生,人们若被问起“何为沉浸式”这一问题,想必大多数人只能凭借猜测回答。 根据《2020中国沉浸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2019年中国沉浸产业总产值约为48.2亿元,沉浸业态也从 2018 年的21种增长为35种。 而根据最新《2021实体剧本杀消费洞察报告》数据,2021年国内剧本杀市场规模将超过150亿元。除了酒店、邮轮等,不少嗅觉敏锐的景区也将剧本杀与文旅结合,依托实体场地、真人互动、文化背景、角色扮演等要素,打造“沉浸式”特色服务体验。 “沉浸式”势头凶猛,任何产业都想与“沉浸式”搭上关系,似乎一旦挂上这个名头便可荣誉加身,受关注度向上猛涨。一时间,“沉浸式”成为宣传推广中的一记“杀手锏”。但在现实中,这一现状也造成不少令人迷惑的状况。 摄图网 比如一些博物馆,因设置包含VR、3D互动等技术的展品,摇身一变,名字由“博物馆”就变成了“沉浸体验馆”,可实际上技术、内容与数年前并无太大创新。 一些MV、短片,仍采取以往思路拍摄制作,仅在其中添加了几个剧情选项,宣传时,便挂上了“全新沉浸式MV(短片)”的名头,成功夺人眼球。实际上该类互动视频在十数年前便有尝试,近两年同类视频数不胜数,技术实现毫无难度。 更有甚者,商场的装修风格趋于一致,便摇身一变,成为“沉浸式”主题街区;一些艺术展,无非引入激光投影技术,加入一些裸眼3D效果,“沉浸式”也变成其主要卖点。 可见,一方面,“沉浸式”似有无穷魔力,让市场为之疯狂;可另一方面,“沉浸式”似乎也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任谁都能将这个名字挂在身上,无视内容地进行营销。 那么, “沉浸式” 究竟该如何定义?它又是怎么诞生的呢? 02 “沉浸式”的诞生,实验与潮流的资本局 据业内共识,沉浸式体验是利用灯光影像等效果通过触发人体的各种感官,从而给参与者有一种置身于虚拟主题中的感觉。比较典型有VR,即通过戴上特定的设备进入到某个虚拟场景中进行的沉浸式体验。而近几年兴起的实景打造特定虚拟世界,也属于“沉浸式”的范畴,如沉浸式鬼屋,密室逃脱,主题文旅夜游等游乐项目。 摄图网 《2020中国沉浸产业发展白皮书》提到,抛开文化和消费习惯的差异,全球消费受众普遍认为,沉浸体验应是包含互动性、叙事性、私密性的复合体验。 世界上第一家迪士尼乐园于1955年建成,史上第一次将童话、冒险故事中的场景搬入现实,当时的游客有言,“进入园区如同进入梦幻世界”。虽然当时没有“沉浸式”这一说法,但苗芽已经诞生。时至今日,几乎所有主题公园都已引入沉浸式游玩项目,理念得以一脉相传。 2016年大热剧集《西部世界》是一部以沉浸式娱乐为背景的科幻作品,剧集播出后,全球沉浸式体验项目正式进入蓬勃发展期,影视作品中的幻想场景,无形中为产业打响知名度,令资本注意到了这个领域。但是,带有讽刺的是,这部作品对于“沉浸式”进行了强烈地批判。然而人们还是前仆后继,“拥抱”这种新型娱乐方式。 实际上,当代沉浸体验公认的开端是2011年于纽约公演的实验戏剧《不眠之夜》。美国媒体“无边界”对全球沉浸产业创作者的采访中,有超六成受访者认为自己从事沉浸体验项目开发是受到《不眠之夜》的启发和影响。 来源不眠之夜公众号 《不眠之夜》改编自莎翁经典悲剧《麦克白》,故事发生与1930年的一家酒店中,而这部戏剧的舞台正是一家真实酒店。观众在进入酒店后,会带上白色面具,从此化身戏剧中的幽灵,成为真正参与到戏剧之中的一份子,跟随感兴趣的角色去触发特定的剧情。 同时,酒店中的道具都是真实的,书信可以拆开阅读,茶水和酒可以喝,地上的血迹用手触摸还有湿润感。《不眠之夜》是有史以来第一部将观众从座位中解放的戏剧,造成巨大影响。 经过10年的发展,“沉浸式”概念为各行业接受,类似《不眠之夜》的作品也相继上演,纵使水准未能到达最初的高度,行业也愈见繁荣。“沉浸式”概念也得以延伸,各领域都将其吸纳应用。 来源不眠之夜公众号 但正如任何一个形成潮流,却无权威界定的词汇,“沉浸式”亦遭无数滥用,面临“我说我是‘沉浸’我就是‘沉浸’”的窘境。当万物皆可沉浸,失去了边界,“沉浸式”概念本身也会面临自我消解。 03 发展“过载”,“沉浸式”禁得住时间考验吗?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提出“促进文化、旅游与现代技术相互融合,发展基于5G、超高清、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新一代沉浸式体验型文化和旅游消费内容。” 2020年12月,《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发展沉浸式业态。”2021年3月25日,28部委联合出台的《加快培育新型消费的实施措施》再次提出“加快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数字化转型,积极发展演播、数字艺术、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 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激活了沉浸式文旅消费业态发展,利好之下,资本纷纷入场。然而究竟有没有足够大的市场应和如此庞大的投资呢?“沉浸式”项目究竟受众几何? 据经营沉浸式剧场的小林透露:“玩家年龄集中在16至35岁,超过35岁的非常少。因为是实景沉浸,定价在每人350元左右,顾客比较能接受。因为每场戏剧费时较长,假期、休息日外顾客较少,但将剧本打磨好,在相应展会售卖给其他沉浸式戏剧厂商,也是收入来源之一。” 图:中国沉浸体验地域分布 据《2020中国沉浸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沉浸式体验项目在中国的城市分布并不均匀,呈上海和北京双龙头之势,两地市场逐渐趋于饱和。2017年双城项目数量全国占比55%,2018年双城项目数量全国占比49%,2019年双城项目数量全国占比40%。总体份额占比处于连年下降的趋势。 成都、杭州、西安、重庆、武汉、广州、深圳均有较快发展态势,部分文旅景区也开始推出沉浸业态,其中以沉浸式演艺和沉浸式夜游受关注最多。 中国沉浸体验地域分布主要以一二线城市为主,其中上海24%,北京16%,成都7%,杭州6%,西安5%,重庆5%, 长沙3%,南京2%,沈阳2%,天津1%,大连1%,宁波1%,厦门1%,其他14%。 《城市夜间文旅发展报告(2020)》指出,2020年,一线城市的沉浸式夜间文旅继续保持扩张之势的同时,二、三线城市的沉浸式夜间文旅发展也在加快,从地域上看,沉浸式夜间文旅市场已下沉至二、三线城市。 来源《南京喜事》 如此现状,让人不禁想问,沉浸式产业是不是有些发展得太快了? 纵使形式上有创新,沉浸式产业其实同戏剧、电影一样,内容的品质才是决定项目能走多远的关键。《无眠之夜》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也是依靠经典剧本的加成。如今,如此多的沉浸式项目拔地而起,其内容本身又是否经得起细致考量呢? 当下的年轻人容易被一个热词吸引,愿意消费“尝鲜”。但当热度冷却,“沉浸感”频繁出现以至令人厌倦后,又有多少项目禁得住“大浪淘沙”? 对此,景鉴智库创始人周鸣岐认为:“沉浸式项目能否经得住时间考验,不能只关注偶发性成功案例,能保持持续盈利的产品模型和商业模式才是关键。现在许多沉浸产品结构简单,没有门槛,容易复制,面临竞争很大。只有能形成品牌,拥有自己‘护城河’ 的项目才能更好地占有市场份额。同时,投资方不应一味求大,也要考虑持续运营的成本,如何在两三年后依旧保持新鲜度,或许是每个沉浸式产品都要思考的问题。” 2021年,各个产业似乎都可以穿上“沉浸式”外衣,在内容没有相应提升的情况下,享受“沉浸式”带来的营销红利。或许数年后,当市场自愿将“沉浸式”外衣脱下,行业才会真正迎来成熟。
新华社点名“增高针”,生长激素遭滥用,相关概念股暴跌
新华视点发布的一篇《身高焦虑就打“增高针”?危险!》文章,再次触发了大众对生长激素滥用的关注。 因此,该报道立即引发了市场方面的恐慌。 8月4日晚,A股市场的两只生长激素概念龙头,市值超1100亿、堪称“东北医药茅台”的长春高新跌停,安科生物暴跌超10%。 “增高针”的危害与高额的费用 在昨日新华视点发布的文中提到,近年来,医学上主要用于矮小症的“增高针”兴起,儿童生长激素超范围使用已成潜规则,临床上存在疾病诊断不规范、随意扩大生长激素应用范围、过度治疗等问题,带来严重健康隐患。 “增高针”实际上注射的是生长激素,可能会造成使用者的内分泌紊乱、股骨头滑脱、脊柱侧弯等健康风险。 还有医生介绍,一些孩子在注射生长激素后,甲状腺功能会出现暂时性减低的情况,会有疲劳、乏力、虚胖等症状。有些孩子在注射生长激素后会出现血糖高的问题,需要定期监测,避免发生糖尿病的风险。 新华记者查询资料后发现,目前与生长激素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还有良性颅高压、色素痣、手脚变大、局部红肿及皮疹、中耳炎等。 增高针对家庭带来的影响,自然还有经济层面的。 据新华视点,业内专家介绍,给孩子注射生长激素治疗,因制剂不同、体重和敏感性不同,每月费用在3000元至15000元之间,往往需要注射2至5年。 更有甚者,不久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黄轲接诊了一位病急乱投医的妈妈王女士。王女士担心儿子身高偏矮,陆陆续续在各种“身高促进门诊”就诊,一年花费了48万元,结果儿子只长高了1厘米。 由于推广“增高针”能获取暴利,一些医药代表用高额回扣来引诱儿科医生滥开处方。一些生长激素药厂邀请儿科医生参加培训,而所谓的培训就是让医生给孩子多开生长激素,按销售额的一定比例提成。 在此乱象之下,规范生长激素显然迫在眉睫。 业内专家表示,对于身材矮小的儿童,必须进行儿童骨龄、生长激素分泌水平等检查,还需要排除各种疾病,方可决定是否适合使用生长激素治疗。对确实患有矮小症的儿童,生长激素是目前认为的最有效的治疗方式,但一定要选择正规医疗机构。 长春高新股价跌停,回应称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生产经营 除了谈到生长激素给孩子带来的身体影响和家庭带来的经济损失,新华视点一文中还提到了背后因此获得了高额利润的企业。 该文章指出,近年来随着社会需求的增加,生长激素的使用量越来越大。2016年至2020年的5年间,国内一家生长激素龙头企业的年收入增长了4倍多,收入90%以上都来自生长激素相关产品。 而此轮股价受影响的国内生长激素行业的巨头——长春高新,其核心子公司金赛药业在2020年也实现了高达58.03亿元的收入,同比增长20.34%;净利润为27.6亿元,同比增长39.66%。 受此消息影响,市值超1100亿、堪称“东北医药茅台”的长春高新跌停。 不过,今日,长春高新在电话会议中回应称,公司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要求生产经营,生长激素属于处方药,国家对于生长激素的销售有《药品管理法》 《反兴奋剂条例》等严格的法律法规要求,相关产品均销售至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医疗机构。 公开资料显示,2014年,长春高新子公司金赛药业历时5年申报的聚乙二醇重组人生长激素注射液拿到生产批文,长春金塞因此确实成为了国内首家获得聚乙二醇重组人生长激素注射液生产批文的企业。据IQVIA数据显示,2020年长春金赛在国内生长激素市场的占有率达到78.39%。 长春高新今日还表示,在儿童领域,公司将积极拓展生长激素在身高管理之外的其他领域的应用,如大龄晚婚晚育导致的早产、以及早产带来的儿童多动症、自闭症等方面;而在生长激素成人适应症方面,公司后续也将积极推进生长激素产品未来在大龄女性备孕、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抗衰老、医美等方面的合规应用。 (钛媒体APP编辑陶淘综合自新华视点、AI财经社、金融界)
南北大众“较劲”电动车,ID.销量翻番仍小众
文 | AI财经社 魏帅 编辑 | 冒诗阳 事实证明,消费者对于大众品牌的熟识度,并不能支撑起大众ID.电动车销量的快速爬坡。 数据显示,大众品牌ID.系列7月销量突破5000辆,其中上汽大众ID.系列(ID.4X、ID.6X)7月零售销量突破3000辆,一汽-大众ID.系列(ID.4CROZZ、ID.6CROZZ)7月销量突破2500辆,均实现了环比翻番。 然而,环比翻番的数字,仅仅是“看上去很美”。据AI财经社了解,自今年3月开始批量交付以来,南北大众的ID.全系车型上半年累计销售9139辆;相比之下,造车新势力上月的销量冠军理想汽车,7月单月销量即达到8589辆。 实际上,ID.系列的全球销量表现好于国内。在上半年的全球电动车品牌销量排名中,大众品牌凭借ID.3和ID.4的热销,排名位于特斯拉和上汽通用五菱之后,是全球第三大电动车品牌。 反观国内市场,大众电动车却称不上“受欢迎”的车型。有业内人士评价称,大众品牌在电动车品牌打造和营销打法上还需要做努力。其在中国市场一分为二的合资品牌运营,也让其在未来的销售和发展上有存在推进阻碍。 这背后,大众ID.的销售仍高度绑定于各自4S店。从南北大众两款ID.的销量分布可以看出,均以各自强势区域;这与大众通过ID.实现销售网络转型的目标不符。 按照大众汽车对于中国市场最初的设想,2021年中国市场的电动车销量将达到8万辆。理想很丰满,目标很遥远,大众的电动车品牌在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南北大众各自美丽? 在今年上半年的上险数据中,一汽-大众与上汽大众的不同车型,呈现出了明显的区域差异。 北京和成都,是一汽-大众ID.系列上半年仅有的销量突破400辆的两座城市,成都主要以经营用车为主,随后为上海和深圳;上汽大众ID.系列上半年在大本营上海市销量达到1382辆,远超之后的北京和深圳等城市。 此外,从上险数据来看,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的销售数据都集中于各自的传统优势市场。这背后,无论是一汽-大众还是上汽大众,ID.系列的售卖,仍然以各自品牌4S店为中心。 实际上,作为国内最早一批合资品牌,大众一分为二的双合资路线,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确实能够最大程度上提升市场占有度,同时降低研发费用。然而,这个路线置于如今的汽车市场和新能源汽车市场却有些行不通。 一位家住北京的意向用户高先生在接受AI财经社采访时表示,在我看来(一汽-大众、上汽大众)的电动车没啥区别,都是一样的,无非就是看个人偏好了。我老婆是东北人,更喜欢一汽-大众,支持自己老家的品牌。高先生的回答一定程度上也解释了南北大众在区域认知上的差异和隔阂。 据了解,为了更好服务上海用户,上汽大众ID.品牌已经独立运营,开始效仿“造车新势力”的运营模式,由主机厂负责品牌定价、物流、交付等环节,而经销商则负责打造展厅接待、体验、服务等环节,中间则有城市经理作为纽带,连接上下游的同时,专注用户运营。 大众重塑电动车竞争力 除了渠道上的“南北分化”,南北大众内部之间的的消耗也颇为引人瞩目。据AI财经社从相关业内人士口中了解到,在ID.系列的售卖上,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仅在销量层面互相竞争,却在品牌建设上缺乏合作,而对于需要重新建立认知的ID.系列,后者才被认为是关键。 “在我看来,双合资品牌应该共同携手,创造出更大的价值,而不是无谓的内耗。”上述业内人士说道。一定程度上,原本占据南北、实现市场全覆盖的南北大众双品牌打法,让原本差异不大的车型拖累了市场资源和销量的提升。 在业内人士看来,在传统车市场,大众的竞争优势在于成本控制和规模化。通过MQB平台实现全面规模化生产,统一的生产流程、统一的装配标准、标准化零部件,极大程度降低了成本,甚至简化了研发程序和时间。 然而,在产品更快迭代的电动车领域的探索上,大众需要重塑竞争优势。 “这符合预期。”前不久,大众汽车集团(中国)CEO冯思翰在接受采访时解释道,严峻的挑战并没有阻止大众汽车集团在华加速电动化攻略步伐,2021年大众汽车将推出5款ID.家族纯电动车型。 尽管7月ID.系列销量回升明显,但新能源汽车销量排行榜前15名被特斯拉、五菱宏光MINIEV、以及蔚来、小鹏、理想等造车新势力占据,不见大众ID.系的身影。 或许大众并没有想要打造爆款产品,它更想要尽可能多的覆盖用户人群。但实际上,规模化以及更细分的产品线,未来有很大的趋同化的风险。更何况大众在华的双品牌战略,本就“拖累”了产品的差异化打造。 大众汽车CEO迪斯自己也坦言,大众汽车的转型是我职业生涯最大的挑战。对于大众来说,这场转型之战才刚刚开始。 尽管承受着不小的压力,但大众毕竟是在华最大的汽车制造商,其具备的资源优势和品牌认知度仍在。作为传统汽车制造商转型电动化的代表,大众所走的每一步,都被关注。
康泰生物成功分离德尔塔变异株 国家卫健委:现有疫苗对德尔塔仍有效
德尔塔病毒在国内不少地方都出现了爆发的情况,而对于这个病毒一些疫苗厂商也是在积极应对。 据悉,康泰生物针对新冠病毒变异株的疫苗研发项目取得重要进展,已经成功分离出多株德尔塔变异株单克隆毒种,后续将严格按照人用疫苗质量要求进行毒株评价,筛选疫苗用毒种,为生产针对德尔塔变异株的新冠灭活疫苗做好准备。 有专家直言,康泰生物目前成功分理出了德尔塔变异株,从而得到了研制德尔塔变异株灭活新冠疫苗的最基本原料,但后续还需根据病毒特性进行疫苗设计等,只能说是万里长征刚刚开了个头。 若是问要等多久,康泰生物官方公众号“疫苗科普基地”此前给的表述是“一般会经历8年甚至20多年漫长过程”。而即使是临床前研究,也可能需要5-10年时间。这一过程包括选择菌毒株、工艺研究、处方研究、质量研究,动物试验等等。而康泰生物当前完成的工作还在研发阶段的最早期。 新冠病毒疫苗的研发也已经是历史上迄今为止速度最快的疫苗研发了,国内外多款新冠疫苗从立项研发到大规模接种也花费了接近一年时间。 除了时间问题,另外的不确定性来源于疫苗研发的高风险性以及新冠病毒在持续变异。 国家卫健委疾控局一级巡视员贺青华在8月5日举行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国内外相关科学研究和疫情防控实践证明,德尔塔变异株并没有导致新冠病毒生物学特性发生颠覆性改变,传染源、传播途径基本清楚,现有疫情防控措施仍然有效。 贺青华称,现有疫苗仍然有良好的预防和保护作用,能降低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风险,减少感染者的传播力,有效降低感染后的重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前一段时间我国首次成功阻断了发生在人口稠密、流动性大的广东省几个地市的德尔塔变异株本土疫情传播,证明接种疫苗、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避免人群聚集等措施是有效的。 8月5日,据央广网报道,在近日召开的广东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21年会上,钟南山院士结合一连串数据,解答了外界高度关注的新冠疫苗对德尔塔变异株有效性的问题。对于国产疫苗对德尔塔毒株是否有用,钟南山院士回应:“有效!” 结果显示,国产疫苗在应对德尔塔变异株的过程中,对重症的保护效果为100%,对中度、轻度、无症状的保护效果分别为76.9%、67.2%、63.2%。“这是首次在真实世界说明,打国产的全病毒灭活疫苗是有效的!”钟南山强调说。
知名品牌冰淇淋双标?国外用牛奶 国内用植脂?区别很大 别弄混
炎炎夏日,没有什么是一支冰淇淋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是两支! 口感丝滑,冰冰凉凉,让人流连忘返…… 近日,某知名品牌的冰淇淋因国内外用料不同而引发网友热议,随后官方疑似回应称该产品属于其中的一类一组合型植脂冰淇淋,这里的“植脂”指的是冰淇淋选用了“植物油脂”,并不是指冰淇淋中使用了植脂末。 很多人都疑惑,植物油和牛奶做的冰淇淋,有啥不一样吗?植物油脂和植脂末的区别是什么?今天,我们就来科普一下。 植物油和牛奶做的冰淇淋, 有啥不一样? 冰淇淋是以牛奶或乳制品和蔗糖为主要原料,加或不加蛋及蛋制品,经混合、均质、杀菌、老化、凝冻、硬化等工艺制成的体积膨胀的冷冻食品。 一般人的传统观念认为,浓郁可口、细腻润滑的冰淇淋,完全是由其中含有的一定量的脂肪和非脂乳固体(蛋白质、乳糖及无机盐类)所决定的。 然而,从19世纪50年起,机械化生产使冰淇淋的配料不仅限于乳和蛋类,因为乳化剂、稳定剂以及香料、着色剂等食品添加剂的广为使用,即使配料中不加入乳制品和蛋等动物性脂肪,而用葵花油、玉米油、椰子油、豆油和葡萄籽油等植物油(即植脂)代替,冰淇淋的质构和口感一样可以保证。 目前,世界各地的冰淇淋种类也是数不胜数。我国2014年起实施的《冰冻饮品 冰淇淋》推荐标准GB/T31114-2014中,也相应地把冰淇淋分为全乳脂、半乳脂和植脂三种类型。 表一 GB/T31114-2014《冷冻饮品 冰淇淋》 从上表中也可以看出,部分牛奶和植脂冰淇淋对所含非脂乳固体、总固形物、脂肪、蛋白质的指标要求是没有差异的。 全乳脂冰激凌因为脂肪含量较高(主体部分乳脂质量分数为8%以上),口感或许较浓郁,因为配方中脂的来源是牛奶,相对植物油配方产品中会多一些蛋白质、钙、维生素A等营养成分。 但是,从营养价值考虑,全乳质冰激凌饱和脂肪的摄入也会随之增多,另外,植物油的成本也比乳脂肪低。 “植物油脂”和“植脂末” 有什么区别? 从字面上来看,似乎“植脂”和 “植脂末”非常相近,但是实际上,这两种“脂”在本质上有很大区别。 植物油脂≠植脂末! 植脂,指的是植物油脂,也可理解为烹调用植物食用油,如花生油、豆油、亚麻油、葵花油、菜籽油、橄榄油等,在加工食品配料表中一般以“精炼植物油”来标示。 植脂末,虽然也是来自于植物脂肪,但是是通过氢化工艺所得,属于氢化植物油。而植物油在氢化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副产品——反式脂肪酸。 如何避免买到含反式脂肪酸的冰淇淋? 氢化植物油从1930年左右开始,相当长一段时间,曾广泛用于糕点、冰淇淋、巧克力等食品。 直到1990年左右科学家们才找到了确凿证据,认为反式脂肪是提高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一个主要元凶,并且还会影响儿童、青少年的成长发育。有研究结果表明,反式脂肪对老年痴呆的发生也紧密相关。 因此,我国营养学家指出反式脂肪酸每日摄入不应超过2克。 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里规定:每百克或每百毫升食品中反式脂肪含量若低于0.3克,可以标为反式脂肪酸含量为0。由此可知,即使食物包装标签中显示反式脂肪酸为0,也并不代表完全不含反式脂肪酸。 所以,为避免反式脂肪酸的“隐形”积累,尤其是成长发育中的幼儿及少年,不要经常食用消费配方中含有植脂末、人造奶油、植物奶油、起酥油等成分的冰淇淋。 当然,即使没有反式脂肪酸,冰淇淋和雪糕都属于高糖、高脂、高能量、低营养密度的零食,更不能代替正餐,应控制食用频率,每周不要超过一次。 本文专家:葩丽泽,营养学主任医师、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预防与健康管理所副所长
IPX7级防水浸、主动降噪低功耗,三星Galaxy Buds2堪称高性价比
编译 | 李慧楠 编辑 | 江心白 智东西8月5日消息,据外媒GSMArena报道,三星8月11日新品发布会上,除了发布新款智能手机和智能手表外,还将发布新款耳机Galaxy Buds2,而今天这款耳机的规格功能疑似被泄露。 据爆料,Galaxy Buds2报价为149.99欧元(约人民币1151元),Galaxy Buds Pro售卖价格为约人民币1285元。同时,目前泄露的规格表也显示Galaxy Buds2的功能与Galaxy Buds Pro功能相似。 据悉,Galaxy Buds2支持蓝牙5.2版本,具有稳定性强且低功耗的特点。另外,Galaxy Buds2还拥有主动降噪(ANC)和环境模式功能。 从三星发布的渲染图可以看到,Galaxy Buds2拥有光面的外壳。同时,它支持Qi无线充电,拥有3个麦克风口,防水浸能力达IPX7级。 Galaxy Buds2的每支耳机电池容量为61mAh,充电仓的电池容量为472mAh,且充电仓满足充电5分钟可工作55分钟。每支耳机拥有两个驱动器,分别为11mm的低音扬声器和6.5mm的高音扬声器。 在续航方面,开启ANC情况下,Galaxy Buds2续航时间可达13小时,即开启ANC 5小时,ANC关闭后可继续使用8小时。若ANC一直处于关闭状态,Galaxy Buds2可以使用20个小时。 结语:Galaxy Buds2高性价比值得期待 根据售价,Galaxy Buds2价格低于Galaxy Buds Pro,但两款耳机功能也相当。与行业同类耳机相比,Galaxy Buds2功能更齐全,性价比更高。对于消费者来说,Galaxy Buds2或许值得体验。 随着更多智能手机取消耳机插口后,蓝牙耳机很快为人们所用。近年来,蓝牙耳机的功能逐步趋于完善,即将发布的三星Galaxy Buds2的新功能,也是值得人们期待的。
可穿戴设备行业标准来了!推动心脏健康计划,实时追踪474名患者
编译 | 李慧楠 编辑 | 江心白 智东西8月5日消息,美国当地时间8月3日,行业组织与标准机构已经通过IEEE P360可穿戴消费电子设备标准,以及消费者技术协会(CTA)用来计步、测心率和睡眠的功能,来量化可穿戴设备的能力。 当前市场的智能穿戴设备,如健身追踪器和智能手表的一些技术标准虽然已经在5年前通用,但如何将这些技术标准应用在临床标准和实践上,并在行业内达成共识,目前推进还比较慢。 去年12月,美国心脏病学会(ACC)与健康数据平台开发商Evidation Health合作开展了心脏健康成就计划(Achievement for Heart Health),该计划是收集且分析被诊断为心力衰竭患者的健康数据。截至今年5月25日,已经邀请了474名参与者。 一、定制个性化教材,合理治疗心力衰竭患者 在心脏健康成就项目中,61%的参与者拥有可穿戴设备,他们向ACC提供自我调查数据和存储在Evidation设备数据。在这之后,患者会从ACC那里获得个性化的教材,并分享给他们的临床医生。 Bray Patrick-Lake是Evidation公司高级总监也是一名心脏病患者,她参与了心脏健康成就试点计划,她称记录每日数据就像写日记和传达信息一样,这种治疗方式可以让人们随时保持健康,预防生病而不是生病之后再采取措施,这能够让病人得到正确的治疗。 Evidation公司战略营销副总裁Anusha Narayan称,希望公司在同ACC的合作下逐步展开计划。他称他们目标不是生成特定的证据集,而是促成交互,将人们在医院外生成的数据进行情景化,从而产生更有用效果。 二、增用数字健康技术,年底发布最佳实践文件 ACC与CTA于今年5月宣布合作,CTA技术与标准总监Kerri Haresign介绍,这是CTA首次与医学协会合作。通过合作,技术和医疗领域的专家将为设备制造商提供指导,指导他们如何将个别产品的性能传达给临床医生,同时临床医生也会向患者推荐合适的设备。 Haresign称,与ACC合作项目预计会在今年年底之前发布一份最佳实践文件。文件中将涉及设备有用于预防的跟踪器、用于筛查的血压检测器和用于健康管理和疾病治疗器。 “与ACC的合作的项目是我们核心使命。我们希望增加数字健康技术的使用,从而降低成本、增强患者患病体验。打破技术公司与使用者的沟通障碍也是他们希望过该项目解决的问题之一。”Haresign说。 三、洞察数据背后意义,构建学习型医疗系统 除了ACC与Evidation、CTA展开合作外,波士顿的专业协会数字医学学会(DiMe)也正在围绕Behaviorome建立计划,并与Evidation、CTA进行合作。关于Behaviorome是指可以捕获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后,再采取有效措施。 DiMe首席执行官Jennifer Goldsack称,ACC与Evidation、CTA的合作是健康和技术结合大趋势中一部分。比如今年5月底,DiMe公司也宣布创建数字健康测量协作社区(Digital Health Measurement Collaborative Community),与ACC发布的公告接近同期。 “我们必须走出个人倡议和试点的怪圈。我们需要运行一个学习型医疗系统,让人们保持健康,而不是一旦生病能为人们做些什么,我们需要弄清楚巨大数据流背后的意义。”Goldsack说。 结语:智能穿戴技术结合医疗或是未来大趋势 对大多数患者来说,离开医院和医生的看护,如同失去一道屏障。而智能穿戴技术则如影随形在患者身边监测患者的身体状况,并且能时刻记录患者身体各项指标。倘若智能穿戴技术能够真正被运用在医疗健康领域,将极大节约时间和成本。 然而将智能穿戴技术运用到医疗行业正处于发展阶段,未来还需要不断实践和应用,并且保持技术的更新。同时,智能穿戴设备传达的大数据,也需要更深入研讨背后的意义。
摩托罗拉edge系列双新机发布,打造亿级像素轻薄新旗舰
2021年8月5日,摩托罗拉于上海玻璃博物馆举办了主题为“亿起惊艳”的新品手机发布会,正式带来了起售价格分别为2399元与2599元的摩托罗拉edge s pro和摩托罗拉edge轻奢版。 青年演员白宇以摩托罗拉手机中国区品牌代言人的身份现身发布会,实力证言惊艳之美。同时,联想中国区手机事业部总经理陈劲表示:“真正做中国用户喜欢的摩托罗拉,这是我们对自己的期许,也是我们未来的努力方向。” 摩托罗拉edge s pro定位全能旗舰,亿级主摄+潜望式长焦、骁龙870+LPDDR5+UFS 3.1的“性能铁三角”、144Hz十亿色超感臻彩屏领衔硬件配置、全功能Ready For 2.0,业界顶尖软硬件搭配,成就当之无愧的“六边形战士”;摩托罗拉edge轻奢版定位轻薄旗舰,以6.99mm的厚度与163g的重量问鼎“摩托罗拉史上最轻薄5G手机”。 对于两款摩托罗拉新品,陈劲满怀期待:“这两款产品是摩托罗拉特别为中国市场打造的产品,希望它们可以帮助大家轻松上阵,陪伴大家追光筑梦,与大家亿起惊艳。” 影像记录生活,手机作为最方便的拍摄设备,中国用户对手机影像系统的要求是严格的,不仅要拍得清晰,更要在拍摄中满足消费者的情感诉求。对此,摩托罗拉两款新品不仅在硬件上使用了亿级主摄、800万长焦以及1600万超广角的搭配,满足用户的全焦段拍摄的硬件需求;更在拍摄算法上针对中国市场进行优化,软硬件结合,满足中国消费者拍摄需求。 两款新品均配备一亿像素主摄,传感器尺寸为1/1.52英寸,支持九合一2.1μm超大像素、超清画质直出,有效提升画面清晰度。暗光环境下也能拍出层次丰富、细节饱满的质感大片。 摩托罗拉edge s pro搭载一枚同级罕有的潜望式长焦镜头,支持5倍光学变焦,最高50倍数码变焦;摩托罗拉edge轻奢版则支持3倍光学变焦,最高30倍数码变焦,均能实现“远见即所见”的拍摄效果。 为了进一步提升用户的远景拍摄体验及效果,摩托罗拉edge s pro和edge轻奢版的长焦镜头均搭载了OIS光学防抖,降低了用户远景拍摄的操作难度,提升了成像效果。另外,摩托罗拉edge s pro将潜望式长焦镜头的光学防抖悬挂在了棱镜结构之中,可在最大程度上抵消手持设备时所产生的运动与振动幅度,充分保证远距离拍摄成像的清晰度。 另外,两款产品在影像方面还支持Audio Zoom音频变焦、文档扫描、HDR人像等30余种拍摄模式与玩法,不仅可以让日常拍摄变得更加轻松有趣,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易用、功能丰富的拍摄功能,“小白”也能变身“全能摄影师”。 如何兼顾高性能与纤薄外观是当下的一大难题。摩托罗拉通过采用轻薄的柔性OLED屏幕、重新规划机身内部结构的方式,实现旗舰级使用体验与轻薄机身的完美平衡。 摩托罗拉edge s pro的厚度与重量控制在7.99mm与189g,摩托罗拉edge轻奢版更是以6.99mm的厚度与163g的重量,成为摩托罗拉有史以来最轻薄的5G智能手机。 摩托罗拉对机身重量的减法并没有影响摩托罗拉edge轻奢版强悍的性能。摩托罗拉 edge轻奢版搭载了全新高通骁龙778G芯片,性能和功耗表现均十分出色。 机身颜色方面,摩托罗拉edge轻奢版拥有“白月光”“极光冕”两种配色;摩托罗拉edge s pro拥有“贺兰雪”、“静夜思”、“青玉案”三种配色。全新的外观工艺的采用,令产品的外观质感获得全面提升,突破了平面光影的想象,带来立体的视觉享受,美仑而美奂。 屏幕方面,摩托罗拉edge s pro和edge轻奢版标配6.7英寸的柔性OLED屏,支持144Hz超高刷新率及最高576Hz的触控采样率,支持行业顶尖的10.7亿色显示。这块144Hz十亿色超感臻彩屏,无论是动画过渡显示的饱满程度,还是对于色彩的精细还原,均达到业界领先水准。 两款新品的屏幕支持HDR 10+及好莱坞电影级DCI-P3广色域覆盖,可带来色彩鲜明、细节丰富的画面显示效果,实现全方位的感官升级。同时,两款新品的屏幕不仅支持DC调光,还是首款获得瑞士SGS防蓝光及SGS防拖影EX专业级双认证的屏幕,能够有效减轻用户使用手机时的眼部疲劳,时刻守护用户的用眼健康。 作为新一代轻薄旗舰机型,两款产品在满足用户日常生活与娱乐的同时,也兼顾了用户的生产力需求,帮助用户找到职场与生活间的完美平衡,让你无论身在何处都能收放自如。 办公方面,全新升级的会议模式2.0配备了moto便利贴功能,支持图文编辑及语音转换文字记录,无论是随堂笔记还是会议纪要都不在话下,更配备语音实时字幕/翻译功能,即使跨国会议也能随时帮你划重点,解锁高效办公新体验。 Ready For 2.0是本次摩托罗拉在软件方面的升级重头戏。如果说Ready For 1.0是用户的工作空间和效率的升维拓展,那么Ready For 2.0则是用户从多设备间冗杂繁琐的交互中完全释放。Ready For 2.0,不仅可实现Miracast无线传输的方式连接到显示器、电视、投影仪等显示设备,还可通过有线或扫码的方式连接到笔记本电脑(Ready For PC),用户可在其他屏幕上获得全面适配的桌面级操作系统,使用户零门槛上手,拓展手机的商务属性,提升用户跨屏协同的体验。 此外,全新升级的My UI 2.0还支持应用6开、一键打车、moto AI丽音降噪技术等便捷功能,智能高效更懂你,助你随时随地轻装上阵。 价格方面,摩托罗拉edge s pro 6+128GB版本2499元,首发特惠价2399元;8+128GB版本售价2699元;8+256GB版本手机2999元;12+256GB版本3299元。8月5日21时在各渠道开启预售,8月10日10时正式开售。 作为中国电信与联想集团首款深度合作云手机产品,摩托罗拉edge轻奢版8+128GB版本售价2599元,8+256GB版本2899元。8月5日21时在各渠道开启预约,8月17日10时正式开售。
亚马逊无人机送货要凉了?一个月换3经理,100多人被裁员
编译 | 健恩 编辑 | 高歌 智东西8月5日消息,据美国媒体WIRED报道,亚马逊已大幅削减其在英国的无人机交付项目Prime Air。目前该项目的部分业务已被关闭,100多个工作岗位遭到裁撤。 亚马逊在2013年的时候首次向世界展示其无人机送货的愿景,并于2016年在英国剑桥设立了Prime Air的研发基地。不过,到现在其无人机送货队伍仍未真正落地。 最近,该项目曾经的工作人员向WIRED讲述了这个项目背后的混乱。他们称该项目曾经在一个月内换了3个经理,并且后期来的领导全是不懂技术的行外人,往往朝令夕改,对项目提供不了任何帮助。此外,员工也会消极怠工,甚至有人在工作时间坐在工位上大喝啤酒。 一、亚马逊无人机送货项目大裁员,100多人失业 随着亚马逊关闭其在英国的部分业务,亚马逊Prime Air的100多名员工已经失业,数十名其他职位的员工正在转移到英国以外的其他项目。内部人士称,这个于2016年启动的项目能否继续下去还无法确定。 一些曾经在该项目工作过的人士告诉WIRED,称近年来Prime Air内部的问题越来越多,比如被新任命的经理对项目知之甚少,甚至无法回答基本的工作问题,有员工在办公桌前大喝啤酒,还一些员工被迫在哥斯达黎加培训他们的接替者。 对此亚马逊向WIRED表示仍有一些员工在英国为Prime Air工作,但是没有说明具体有多少员工。 五年前,Prime Air在英国的业务被疯狂推广,亚马逊高管声称将在几年内实现无人机投递包裹。他们在剑桥开设了一个巨大的新办公室,还让当地学校参观其秘密的无人机实验室。另外他们还发布了一系列无人机飞行宣传视频,获得了数百万次的点击量。 英国监管机构也加快了无人机测试审批的进程,使得英国成为了无人机飞行的理想测试地点,为亚马逊进一步获得其他国家监管部门的批准铺平了道路。 ▲亚马逊的Prime Air送货无人机 但是在随后的几年里,巡回的演出推广停止了,宣传视频也从YouTube上默默下架,该公司广泛的宣传活动消失了。除了Jeff Wilke等亚马逊高管偶尔谈道“交付无人机将在几个月内成为现实”之外,这一项目几乎没有了任何消息。 与此同时,在争夺美国监管部门批准的竞争中,亚马逊被美国联合包裹(UPS)和谷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的Wing抢在了前面。 现在,Prime Air在英国首次试飞5年后,该项目的整个英国数据分析团队都被裁员了。 亚马逊发言人称,裁员后仍将在Prime Air还会在英国开展工作,并且将继续扩大Prime Air在英国的影响力,但没有透露将开展什么类型的工作。他还以安全问题为由,拒绝回答曾经充满宣传视频的试飞是否仍在英国进行。 该发言人补充道,他们已经为一些受到影响的员工在其业务的其他部门找到了新岗位,不过同样未透露有多少人得到了新工作。 二、项目内部频繁换帅,一个月换了3个经理 该项目的内部人士称,由于员工和管理人员的不断改组,Prime Air项目于2019年底出现裂痕。 Prime Air曾经通过临时工中介进行频繁的招聘壮大了其数据分析团队,这一团队的工作是其在剑桥的业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该团队主要任务是手动浏览试飞镜头并识别相关威胁或物体,以此来通过机器学习训练亚马逊无人机。 当时这一团队分为三个小组,分别处理不同的可能对无人机产生威胁的影响,包括人类和动物、天空中的其他人造物体以及3D映射。这有助于无人机分辨天空、草坪或者游泳池。 据该部门的前员工所说,在2019年的最后几个月,从底层员工到经理几乎都在不断地流失。因为团队的员工和高级成员被改组或从项目中撤出,该项目在一个月内甚至出现了3个不同的经理。 越来越多的高级管理人员开始退出,比如Tom Denlegh-Maxwell,他从项目启动时就参与了该项目,直到2019年12月份离开了这个项目。 一位前员工说:“有段时间我们的团队一次性来了四五个新经理,他们通常在加入Prime Air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很快离开了。”另外一个人将这种情况称作“船沉鼠窜(rats off a sinking ship)”。 他们还说道,许多新任命的人都是亚马逊的终身经理,他们以前专门从事物流或仓库运营,对于该项目正在完成中的工作的技术细节知之甚少。“我们永远无法向经理寻求任何关于项目中的技术细节的帮助,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如何帮助我们。”一位前员工说。 三、工程师既要挑战技术难题,又要应对领导朝令夕改 在项目频繁换帅的同时,Prime Air的工程师一边要努力地解决技术上的问题,一边又要应对一系列非技术性的问题。 其他无人机公司的目标是使用降落伞从几米或更高的地方投下包裹,而亚马逊的工程师想要让无人机降落在人们家门外,在几乎与地面平齐的地方放下包裹。实现这一目标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对于机器学习来说也是一项挑战。 “让无人机在人们家门口着陆所需的系统重量很大,这让亚马逊的无人机重量达到了27公斤左右,超过了管理机构对于小型无人机所设定的标准,这也意味着多了许多额外的规定。比如管理机构为了避免人们受到碰撞,对超过小型无人机标准的飞行器设定了更高的安全标准。”无人机公司Matternet的首席执行官Andreas Raptopoulos说。 布里斯托尔机器人实验室(Bristol robotics Lab)空中机器人技术负责人Arthur Richards教授说:“最难的部分是离地面的最后两米,机器学习的能力令人吃惊。但是他们犯的错误也同样令人吃惊。” 内部人士称该项目的标准经常会在未作出任何解释的情况下被要求更改,比如他们会被告知要避免无人机通过镜头识别到站在窗户后面的人,但是过一段时间后又被要求做相反的事。 另一位消息人士说,他们与亚马逊总部的唯一联系是一位美国高管。他每隔几个月就会来看望这个团队,给他们买披萨饼,然后要求他们把工作量增加一倍。并且这位高管不会做出任何解释,也不会回答任何问题。 该消息人士说道:“这就好比在地球的另一端有一个家伙告诉你该做什么,然后就拍拍屁股走人了。当你在一个人与人之间交流特别少的组织内时,我不知道你还能指望什么把事情做好。” 四、员工面临被裁风险,上班时间大喝啤酒 去年2月份Prime Air在英国的人类和动物数据分析团队被整个裁撤掉,该团队雇佣的数十个人被重新分配到其他团队。然而仅过去三个月后,这个团队又重新被建立起来,并且重新分配了人员。 “这是很不正常的,其中肯定出现了很多混乱,公司在没有做长期规划的情况下做出了很多决策。”一位前员工说。另一位前员工也说感觉项目一直处于“有组织的混乱”状态。 差不多也是在这个时候,亚马逊开始重组并使很多人失去了工作。公司的管理者们在数据分析师的站立式会议上承认,对于非长期合同的人来说,公司曾对他们做出的永久就业的承诺将很难被兑现。这让Prime Air团队已经受到打击的士气再次被打击。 “一切都开始向内崩溃,亚马逊往这里堆积了太多东西。他们让对项目一无所知的人来负责这些事情,并且过度的向外推销,以至于太多的承诺无法兑现。”其前员工说。 “那是一个星期一,大约是中午十一二点,一个家伙从冰箱里拿了一罐啤酒在工位上自顾自的喝了起来。另一位员工在他们的电脑上按下全部通过的按钮,让本应该仔细审核的无人机试飞镜头全部得到了通过,而不管里面是否包含了危险因素。”该项目的前员工这样描述当时的场景。 在2020年到2021年这两年间,英国Prime Air的员工要么因短期合同到期而离职,要么被裁员。工作人员还说,他们被告知要去哥斯达黎加培训他们自己的接班人。 目前,亚马逊未确认英国Prime Air团队是否会进一步裁员,也未确认Prime Air在全球其他地方的项目是否会外包出去。 五、项目长期中断,内部人士怀疑无人机送货无法实现 该项目经过长时间的中断,一些内部人士开始怀疑亚马逊能否实现其无人机送货的梦想。“我进入那里时,Prime Air已经出现好几年了,然而在我看来它永远不会离开地面。”该项目的前员工说。 亚马逊去年在美国获得了监管许可,将允许其在美国进行新的试飞,这一消息被大肆宣传,也引来了外界对即将到来的无人机送货的猜测。然而,亚马逊在2016年就在英国获得了同样的许可,却直到现在都没有一支可以使用的无人机送货队伍。 对于这个问题,亚马逊没有说明在美国的试飞和在英国的试飞有何不同。 Andreas Raptopoulos说,在几个月或几年内面向大众市场兑现电子商务无人机交付的承诺不现实。他说:“我们能否见到下一代大规模电子商务交付方式?我想在2027年或2028年左右可以见到。但是当有人说‘五年左右’时,你要注意,他的意思往往是‘我不确定,但不是现在’。” 结语:8年过去,亚马逊无人机送货仍未实现 亚马逊的无人机送货计划从提出到现在已经过去了8年的时间,却迟迟无法真正落地。现在它内部的问题被曝光,让人看了唏嘘不已,难道亚马逊的无人机送货只能是画的一张大饼无法实现了吗? 显然,亚马逊并不打算放弃这一构想,其发言人称将继续在英国开展业务,努力实现利用无人机在30分钟内将货物送到客户手中的目标。 最近有媒体报道,美团无人机配送即将在深圳开展试点,用户最快10分钟就能拿到商品。另外,在这次河南暴雨灾害中,京东物流无人机也参与到了物资运输工作中。 除此之外,阿里巴巴、顺丰等电商、物流公司也都在积极的探索无人机送货业务。与亚马逊的无人机送货相比,国内科技公司显然已经走到了前列。
中国智能可穿戴峰会干货!市场将步入成熟期,汇顶新蓝牙SoC最早年底见
作者 | 韦世玮 编辑 | 心缘 智东西8月5日消息,近日,2021中国智能可穿戴行业峰会在深圳开幕,来自高通、Dialog、紫光展锐、汇顶科技、清研讯科等上下游企业的17位大咖来到现场,围绕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市场变化、技术创新、功能应用和设计等方面,分享了他们的看法和创新思考。 作为由我爱音频网和深圳市智能穿戴行业协会共同主办的行业峰会,中国智能可穿戴行业峰会共分为研讨会和产品展区两部分。除了上述研讨会外,产品展区还汇聚了42家智能可穿戴设备企业,给大家展示了数百款最新的智能可穿戴产品及方案。 研讨会上,深圳市智能穿戴行业协会会长郑毅谈道,目前智能手表的瓶颈是“短厚笨”,续航短、集成度不够高、一些信息的采集也不够准确,这些都是需要突破的关键技术点。 汇顶科技低功耗蓝牙产品经理宋扬则透露了蓝牙SoC产品路线图,其中新一代GR5552x芯片将在今年底或明年初发布。 一、付康:2025年全球Wi-Fi设备出货量将达52亿 Wi-Fi联盟副总裁付康介绍了Wi-Fi HaLow技术,该技术专为IoT市场量身打造,面向低功耗应用场景,可以在低于1GHz的频段运行,具有高速率、更长距离、更低功耗连接等优势。 他提到,由于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影响,Wi-Fi产品市场也发生了变化,2020年全球Wi-Fi设备出货量达38亿台,预测到2025年将增长到52亿台。 在他看来,随着IoT和智能穿戴设备市场的发展,它们对技术层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中,Wi-Fi需要具备低功耗、低延时、快速连接、扩充节点容量,以及提升安全可靠性。同时,底层计算方案也将向尺寸更小、运行速度更快、功能更敏捷的方向演进。 二、郑毅:2020年全球智能手表出货1.15亿只 在深圳市智能穿戴行业协会协会会长郑毅看来,2019-2021年是中国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的高速发展期,健康监控类产品被消费级市场接受,产品也更加细分。同时,2022年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将趋于成熟,进入门槛提高,竞争加剧。 智能手表是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的一大品类,据市场调研机构CCS Insights最新报告,2020年全球可穿戴设备(智能手表、智能手环)出货量为1.93亿只,同比增长约24%。其中,智能手表出货量为1.15亿只。 郑毅将主流智能手表产品分为儿童、成人、老人三大类。其中,老人类智能手表主打安全守护、健康监测和医疗预警,但目前还没有明显厂商出现。 谈到智能手表的产业链现状,郑毅认为主控芯片是产业链中的重要基石,而传感器及算法是产业链中的点金石,也是核心。当下智能手表面临着续航短、集成度不够高、一些信息采集还不够准确的瓶颈,因此这些关键技术点的突破,是未来市场发展需要强调的地方。 三、丁勇:骁龙Wear 3100系列已落地各大品牌 高通可穿戴资深产品经理丁勇提到,2020年,全球智能手表出货量已超过8000万台。高通从2015年进入智能手表市场,至今已推出了一系列智能可穿戴芯片平台。其中,推出的骁龙Wear 3100芯片具有功耗低的特点,能高效执行小任务,延长智能手表待机时间。 目前,骁龙Wear 3100芯片已落地到小米、OPPO、小天才、360、verizon等各大品牌的穿戴产品中。 另一方面,骁龙Wear 4100系列是高通智能可穿戴主流的产品线,与Wear 3100相比,Wear 4100采用12nm制程,主核从Cortex-A7升级到了Cortex-A53,频率得到了大幅提升。 四、王攀:下一代音频ANC芯片已量产 Dialog半导体公司FAE经理王攀谈道,现阶段Dialog业务部门架构分为先进混合信号、定制混合信号、工业IoT、连接和音频产品、汽车应用。 在连接方面,Dialog推出了低功耗蓝牙和Wi-Fi产品。 其中,SmartBond是Dialog为IoT垂直市场优化的低功耗蓝牙SoC和模块产品组合,针对下一代联网消费类、智慧医疗、智能家居和智能家电应用市场。至今,Dialog的低功耗蓝牙IC已出货4亿颗,每年增长约50%。 目前,Dialog的SmartBond低功耗蓝牙产品组合有两个系列,一是DA146xx系列,具有低功耗、可扩展处理能力、可扩展内存、外设丰富和安全性高五大特性;二是DA145xx系列,拥有最低功耗、最小尺寸、最低系统成本三大特点。 除此之外,王攀还提到了下一代音频主动降噪(ANC)解决方案,名为DA7403/1,目前已实现量产。 王攀称,DA7403是市场上唯一具有波束成形功能的ANC编译码器(CODEC),而DA7401是市场中尺寸最小的数字ANC编译码器。 五、吴少怀:医疗健康手表已实现大批量出货 紫光展锐智能穿戴产品线高级产品经理吴少怀谈道,全球智能手表市场正在持续增长,渗透率快速提高,预计2021年,4G儿童手表和4G成人手表的渗透率分别约65%、25%。 针对智能手表市场,展锐已构建了两条产品线,一个是Smart watch,一个是RTOS watch,并已落地小天才、米兔、读书郎、飞亚达、安顿等品牌。 其中在Smart watch产品线,W517是旗舰级4G AI智能手表平台。吴少怀称,W517的AI处理能力比竞品高4倍,支持AI单麦降噪、AI防抖、AI双摄等功能,是业界首个引入DynamlQ技术的手表平台。 RTOS watch产品线的代表性产品是W307,拥有超大内存存储,支持四代单麦降噪、AI防抖和AI双摄,轻量级RTOS OS保证低功耗、长续航。 同时吴少怀提到,搭载紫光展锐芯片产品的医疗健康手表已在一些医院大批量出货。 六、宋扬:第二代蓝牙SoC预计今年底或明年发布 汇顶科技低功耗蓝牙产品经理宋扬谈道,汇顶科技从早期做指纹识别到现在研发传感器,在全球已有超过2200名研发人员,构建了生物识别、人机交互、IoT平台三大产品线。 其中,蓝牙SoC产品线在2019年发布了第一代产品,名为GR551x,具有超低功耗、图形驱动能力、高速射频三大优势,目前已实现量产。 而第二代产品GR552x将在今年底或明年初发布。宋扬透露,GR552x在第一代基础上进行了优化,集成高性能MCU,支持蓝牙5.2协议,系统功耗比第一代GR551x降低30%,图形驱动能力增强,支持驱动最大454*454分辨率AMOLED屏幕。 另一方面,汇顶科技的可穿戴传感器产品包含两大类,分别为多功能交互传感和健康传感,这两类产品现阶段都已经有了相关应用落地。 宋扬还分享了汇顶科技可穿戴传感器路线图,在健康类传感器方面,GH322x传感器支持心率、血氧、心电图和温度检测,预计将在2022-2023年发布。 在多功能交互传感器方面,汇顶科技也将发布GH62x,支持佩戴检测、按压检测、触控、接近感应和温度检测等,具有高抗干扰和低功耗特点。 七、赵明智:谈智能穿戴设备未来应用方向 英飞凌安全互联系统事业部赵明智将可穿戴手表手环分为智能手表、运动手表、智能手环和医疗腕带设备四类。 他认为,手势控制、身体状况监测(心脏状况、血压、血糖)、更多移动网络访问和智能手机自主性、汽车门控等功能,可能将是未来发展应用的方向。其中针对部分应用,目前英飞凌也正在与合作伙伴推进研发中。 八、王亚琴:可穿戴健康监测的五大发展趋势 艾迈斯欧司朗集团亚太区健康监测高级市场经理王亚琴认为,从2019年起,可穿戴市场一直处于稳步爬升的复苏期,预计将在2023年出现第四代产品,进入实际生产的成熟期。 她谈道,目前可穿戴健康监测有五大发展趋势:更高的测试准确度、更低功耗、更高指标、持续监测更有意义、数据解读能力提高。 其中,数据解读能力的提高需要将用户不同生命指标进行交叉对比,以寻找关联。同时,结合大数据和AI技术,对医院、养老院等具体行业进行更有意义的数据解读和趋势预测,能用于预测哮喘和心肺疾病,辅助健康水平和压力水平评估,以及睡眠质量和情绪分析等。 结语:智能可穿戴设备将步入成熟发展阶段 回看国内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发展,也经历了从最初的萌芽和探索阶段,到现在逐渐形成较为清晰的发展路径,在满足了一系列基础性能的构建后,智能穿戴产品的智能化、健康化等特性越发明显。 但智能穿戴设备的可能性也不至于此。在这次的中国智能可穿戴峰会上,来自产业界各供应链环节的大咖们展开了思想和观点的交锋,也让我们看到了未来智能可穿戴设备更多潜在的发展方向。 相信在未来,随着技术的智能穿戴产品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和普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将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PS5扩容不挑食
媒体测试了PS5使用不同价位的Gen4 NVMe M.2 SSD是否会影响游戏体验,结果发现并无本质区别。 比如最便宜的Gen.4威刚XPG Gammix S50 Lite,用的是通路货最爱的慧荣SM2267主控搭配(96层)TLC白片,1TB及2TB型号的顺序读/写指标分别为3900MB/s及3200MB/s,远低于索尼要求的5500MB/s读速,但实际表现却与神秘又高贵的机内SSD不分伯仲。 与该型号一同参测的还有读速5000MB/s的Sabrent Rocket 500GB型号,分别测试五款游戏的加载速度;此外还追加了用希捷外置硬盘运行PS4游戏的启动数据以供参考。 从统计数据可知,被吹上天的PS5内置SSD与廉价扩容SSD之间的区别仅仅就是快一、两秒而已,扩容SSD之间的区别就更小了。 实际游戏也感受不到各款SSD有何区别,该快的还是快,该卡顿的还是卡顿。比如Boss战中出现的轻微停顿,无论是扩容SSD还是机内SSD,大家的表现都一样。 最意外的发现在于机内SSD写入速度:将FF7由机内拷贝至外部扩容SSD(Sabrent Rocket),耗时2分26秒;将游戏由扩容SSD拷回机内,耗时12分47秒…… 测试者决定把参测的五款游戏全部拷贝一遍,拷贝至扩容SSD的速度为1100MB/s;拷回PS5内置SSD的速度为220MB/s——大概是7200转机械硬盘的水平。 编辑就此征求索尼的意见,后者暂未回应,估计与机内SSD的压缩算法与文件结构有关。
英特尔CEO基辛格专访:大型晶圆厂选址月底公布,疫情期间新招1万人
编译 | 高歌 编辑 | Panken 芯东西8月5日消息,当地时间周三下午1:30,华盛顿邮报记者Cat Zakrzewski和英特尔CEO Pat Gelsinger(帕特·基辛格)一起就英特尔的晶圆厂建造、人工智能(AI)培训方案和在疫情中英特尔的办公模式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Pat Gelsinger透露,英特尔可能将在月底公布其大型晶圆厂(Mega-Fab)的地点,该大型晶圆厂将包含6-8个晶圆厂模块(fab modules),耗资千亿美元。Pat Gelsinger也公布了英特尔社区大学AI培训计划一些细节,他认为学会使用AI技术将成为几乎所有工作的基础。 以下是芯东西对本次专访的编译。 一、大型晶圆厂月底公布建造地点,美国半导体制造份额要到30% 针对半导体供应链,记者Cat Zakrzewski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显然,(新冠疫情)仍在继续,我们在美国看到了Delta变体(病例)的激增。英特尔将如何避免供应链发生在2020年所遇到的问题?” 面对质疑,Pat Gelsinger认为,恢复半导体供应链的弹性要比降低制造成本更重要。由于各家厂商追求制造成本的降低,现在将近80%的半导体制造份额都集中在亚洲,很多其他行业也有类似的问题。在短缺爆发后,人们开始意识到供应链弹性的重要。 具体来说,英特尔将在美国和欧洲加大建设投入,以便供应链恢复平衡。Pat Gelsinger提到未来十年后,如果美国、欧洲和亚洲的半导体制造份额分别为30%、20%和50%,这个比例将让所有人都比较满意。 Pat Gelsinger接下来重点强调了美国芯片激励法案的重要性。针对亚洲各国对晶圆厂的补贴政策,Pat Gelsinger说:“不是说美国或者欧洲不希望当地有半导体(制造能力),而是亚洲更希望拥有半导体(制造能力)。” 根据他掌握的数据,相比美国,英特尔在亚洲建造晶圆厂的成本将会少30%;如果英特尔在中国建厂,成本将会少50%。而一座晶圆厂的成本在100-150亿美元左右,这就意味着不同建厂地点有着数十亿美元的成本差距。所以如果美国的晶圆厂想要获得竞争优势,就需要得到30%-50%的经济补偿。 因此英特尔希望芯片激励法案能够尽快通过,这样它才能更快开始建造新晶圆厂。 虽然英特尔在制程工艺上落后于台积电和三星,但Pat Gelsinger称,英特尔正在缩小差距,并将在未来几年内恢复行业领导地位,而且其下一座大型晶圆厂(Mega-Fab)将建设在美国本土。 目前,英特尔正在和美国各地的州政府接触,就工厂位置、能源、水、环境、大学情况等进行交流,可能在本月底前公布晶圆厂的具体位置。 事实上,英特尔计划中的大型晶圆厂并不是一座较大晶圆厂,而将包含6-8个晶圆厂模块(fab modules),每个晶圆厂模块都将耗资100-150亿美元。所以未来十年内,这个大型晶圆厂将会耗资1000亿美元,并创造1万个直接就业岗位、带动10万人间接就业。本质上来说,Mega-Fab就是一座小型城市。 ▲英特尔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的晶圆厂 二、在社区大学培养AI人才,提供进入高科技产业机会 Pat Gelsinger还分享了英特尔对AI的应用。如今,英特尔正将AI引入自己的各个业务,涉及智能定价、预测晶圆产量、管理供应链等多个业务。事实上,AI不仅影响了英特尔的工作方式,对于其产品构建也非常重要。英特尔已经看到了各个行业中AI产品的机会,接下来它将围绕AI打造供应链和进行客户支持。 本周二,英特尔还宣布将在美国的18所社区大学启动英特尔AI工作计划(Intel AI workforce program)。根据采访,Pat Gelsinger对这个项目寄托了很大的希望。他回忆道,自己本身就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农场男孩,也曾就读于社区大学,算是美国版的“灰姑娘”。 由于自己的亲身经历,Pat Gelsinger知道,很多聪明能干的人并没有机会进入到麻省理工学院或者斯坦福大学。但是对于当前的社会来说,很多新兴技术都将围绕AI展开,AI技术则被英特尔认为是几乎所有行业的基础。 所以,英特尔希望通过这18所社区大学,使更多人获得AI技术的学习机会,帮助他们的职业生涯有所进步。这也将成为社区大学中,少数族裔进入高科技产业和提升自身技能水平的唯一途径。接下来,英特尔还将在50所、100所社区大学内展开这一计划。 如果这一计划能够成功,英特尔将聘用这些社区大学的学生,甚至将会让自己现在的员工回到社区大学参加培训。 ▲接受英特尔AI社区大学试点项目的一对母女 三、万名新员工线上完成工作,晶圆厂防疫情况乐观 在采访尾声,Pat Gelsinger就远程办公和防疫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Pat Gelsinger在五个月前成为了英特尔的CEO,当时由于疫情原因,他并不能和自己的团队一起在现实中工作,每天只能线上举办会议。 3个月后,Pat Gelsinger和自己的团队第一次在线下举办了会议。当他走进会议室中,看着自己从未在现实中见面的团队成员,不由地说道:“嗯,你比我想像的要矮。” 他认为,这种体验是十分新奇的,新冠疫情促使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劳动力迁移,并且各个企业通过云等技术保证了工作秩序。从这个意义上说,线上办公已经好得让人惊奇。 这也打破了工作的界限,人们不再需要开车上、下班;相反,从卧室走6步,就可以开始一天的工作了。虽然人们需要更加关注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保证心理健康,但线上办公也带来了很多好处,比如员工可以任意选择自己的居住地点、养猫还是养狗、在工作中兼顾母亲家人等。 英特尔在疫情中雇佣了大概1万人,这些新员工从没有真正进过英特尔的办公楼,也没有在现实中见过自己的领导,却能够完成自己的工作,Pat Gelsinger评论道:“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当然,在实验室或者晶圆厂的员工必须亲自到现场才能完成工作。但是防疫对晶圆厂来说简直手到擒来。晶圆厂中,员工将处于最密封、最安全、干净的环境。在很多方面,半导体就是面对新冠疫情最轻松的行业,因为员工本身就要经历消毒等众多清洁流程,对新冠病毒的预防措施接受起来自然非常容易。 Pat Gelsinger强调,在英特尔的11.4万名员工中,有35%的人从未因疫情而停止工作。这些员工是英特尔真正的英雄。 ▲英特尔晶圆厂内部 结语:英特尔IDM 2.0已开始改变行业生态 在芯片短缺浪潮下,台积电、三星等先进制程玩家在营收上获得了较大的提升。此前传言将外包晶圆制造的英特尔却提出了IDM 2.0战略,引起了业界震动。 而自3月24日Pat Gelsinger宣布IDM 2.0战略以来,英特尔的晶圆代工服务(IFS)正在不断落实,如今已获得了第一个客户。未来,随着英特尔大型晶圆厂的建成、新制程技术的量产,行业格局也必然发生改变。
CJ逛了《黎明觉醒》展台后,我们和主策划Zak聊了聊
最近,来自腾讯光子工作室的开放世界生存类作品《 黎明觉醒 》的呼声越来越高,我们趁着 Chinajoy 期间接触了这个游戏的主策划 Zak 。 关于这个游戏,一上来我们聊了聊立项。 Zak 提到,手游产品的形态演变速度远超以往,到了 2016 年底的时候,市面上已经出现了大量的重度手游产品,为了尽早布局手游产品的下一个时代,在2017年的时候团队判断下一世代的发展趋势可能是全面开放世界化。 对于团队来说,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开放世界如何吸引玩家持续玩下去,因为这一点做不好而失败的开放世界不是没有先例。 而他们团队经过讨论之后,首先就想到了生存游戏 —— 生存是一个可以循环的目标。 再加上移动平台可以触及更广泛的群体,那么游戏自然而然也就可以做成多人游戏。 于是,开放世界 + 生存 + 多人,《 黎明觉醒 》就这么立项了。 但是市面上的生存类游戏有一个大问题:大部分时候体验峰值其实在一开始,也就是玩家适应生存规则的时候所带来的新鲜感。而后很多生存类游戏内容就会变成囤积物资和杀怪的,体验单一的经历,也就失去了生命力。 在这一点上,Zak 深知不能让《 黎明觉醒 》 也成为这样的「 一次性 」游戏,于是开始增加体验的维度。 说白了,就是在游戏规则的基础上,增加了大量的游戏内容来保持新鲜体验: 游戏由相对切片化的世界组成,而且哪怕是同一套生存环境下,也会触发不同的动态发生的内容,任务以及剧情。 同时,游戏另一大长线体验则落实在多人游戏的部分:以单人为单位,小队为单位的竞技,同时为了防止新老玩家体验落差巨大,游戏的多人竞争被放在了更大的集体内。 《 黎明觉醒 》在开发的过程中,其实 Zak 和他的团队也面临过不少问题,看起来简单的功能和内容,实际上藏着许多挑战,策划和玩家的角度是一致的都喜欢真实丰富的内容,但开发的时候难度未必那么容易调配。 比如说,曾经游戏有一个版本,玩家可以随意改变服务器里的大型避难所,这样以来每个服务器的游戏世界能有更多属于玩家们参与过的人为历史。但这个功能后来被砍了,因为丰富性和成本上必须做出妥协。 再比如说,《 黎明觉醒 》想要把游戏的载具体验做好,但实际上这又是一个「 行业外习以为常,实际上极其艰巨的任务 」 —— 载具体验在游戏开发的实现难度超出了想象,常规理解的载具也许是一个碰撞体加上方向位移驱动,实际上真实的载具体验需要涉及到车身的受力,车轮首地形的影响等现实世界需要考虑的因素。 但这么做并不是无端增加难度,因为 Zak 身为游戏策划,提出这些需求的最终目的就是打造一个完整而令人沉浸的世界,而且他本人说在这一点上 《 黎明觉醒 》具有一定的优势。 因为游戏足够自由开放,因此玩家也做出了很多策划预期之外的行为。 例如一个探索任务,策划团队根据流程设计了任务路线,但是在测试服里的一位玩家同时结合了速降绳索,梯子以及车,在游戏地形上搭建了一条人为捷径,改变了这个服务器里的其他玩家的任务体验。 这些现象在 Zak 看来都是这个开放世界成功的标志,这意味着游戏总是有创新玩法,对玩家来说能做到常玩常新。 《 黎明觉醒 》的收费系统主要在加速一些靠时间获取的事物上提供了便利,以及一些个性化的消费,除此之外没有其他不消费无法获得的体验。 按照 Zak 的说法,这款产品还具备着极强的持续进化能力,而开发团队接下来还会围绕着更多的可交互性和更强的大世界沉浸感做努力。 或许到了 3.0 以后,这个游戏又进化为另一款与众不同的「 开放世界多人生存游戏 」。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